刊登日期 : 2021-09-15
中秋節在中國無人不知,而中秋節的別稱,大家知道幾個呢?原來中秋節有至少12個別稱,當中大半與中秋習俗有關,例如「拜月節」即源於祭月的中秋習俗;另一些與時令有關,如「八月節」即源於中秋節的日期——農曆八月十五。
拜月節別稱 源於上古中秋習俗
常見的中秋節別稱至少有12個,當中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等4個別稱因時令而命名,月夕、拜月節、月光誕、追月節、玩月節、女兒節、月亮節、團圓節等別稱就與中秋習俗有關。
中秋節始於唐朝,興於宋朝,日期定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因為剛好是古代秋季三個月(農曆七月至九月)的中間,故名「中秋」。
古代每個季節分為孟、仲、季三部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即仲秋,因此八月十五的節日又叫做「仲秋節」。
中秋節源於上古天象崇拜,因此有一個重要的節日活動:祭月(拜月),以月餅、時令瓜果、雞冠花等作為祭品,奉祀月神,乞求豐收和福運。「拜月節」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廣東等地還有「月光誕」的俗稱。
拜月、祭月等活動通常由女子主持,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加上嫦娥奔月的傳說,因此民間也將中秋節稱為「女兒節」。
香港中秋習俗傳統 待八月十六才「追月」
追月節、玩月節、月亮節,一看就知,是來自賞月的中秋習俗。香港就流行在農曆八月十六「追月」,一來與法定假期日子有關,一來也有十五賞月未盡興,十六繼續狂歡的意思。
中秋節月色最美,因此叫做「月夕」。宋代《夢梁錄》記載,「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
圓滿的明月,象征團圓,因此中秋又叫做「團圓節」。這個別稱的記載最早見於明朝,《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有婦歸寧(回娘家)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各地中秋習俗和節日活動或許有所不同,而「月圓人團圓」相信是大家共同的美好祈願。
延伸閱讀:【中秋習俗】今年你賞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