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9-14
香港開埠初期,居民大都是以捕魚為生、居於海上的漁民。在不用出海的日子,他們會聚居於避風塘,例如油麻地避風塘在高峰期多達10萬人居住。在人口稠密,加上食水補給、如廁等生活問題造成惡劣衛生情況;1977年9月15日,油麻地避風塘漁民舉行記者會,向政府提出改善情況,由此展開爭取安置上岸的序幕。
一場風災促成興建油麻地避風塘
油麻地避風塘的由來,源於1906年嚴重風災,當時油麻地和灣仔的船隻都受損重大。1909年政府通過《建築避風塘法案》,興建油麻地避風塘,1916年建成,自此漁民多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延伸閱讀:中環街市舊照片 看香港歷史變遷
早年居於油麻地避風塘的居民,除了漁民,也有不少是從內地來港、因缺錢而居於艇上的人。1970年代,香港有近9萬人居於船上,主要在香港仔、筲箕灣、青衣島、銅鑼和油麻地避風塘;其中油麻地避風塘約佔5,000艇戶。
當時漁業開始機械化,傳統捕魚方法效用低,加上很多漁船日久失修,漁民卻缺乏經濟能力維修,不少人選擇放棄捕魚而上岸找工作。但他們因教育水平不高,只能做體力勞重工作,難以支持私人樓宇租金,因好繼續住在船上。
油麻地避風塘衛生安全問題頻生 漁民要求安置上岸
漸漸地,油麻地避風塘人多聚居,衍生了不少居住和衛生問題。除了食水和糧食補給不便外,漁船因缺乏完善的排污系統,大量垃圾和排泄物在船邊載沉載浮,又不時發生兒童墮海遇溺事件和教育問題;再加上每遇颱風季節,經常有船隻沉沒等情況,促使油麻地避風塘的居民向房屋署爭取上岸、輪候公屋。
延伸閱讀:東涌:從新機場規劃而來的新市鎮
1977年9月至1978年底,他們多次舉行記者會和請願行動,提出「風季到,船破爛,快安置上岸」的訴求,但卻被指意圖「打尖」住公屋;當時政府未有定下長遠解決油麻地避風塘居民的居住問題的計劃,更想將沉沒船隻的家庭遷至偏遠的新界居住,因此惹來強烈不滿。1979年初,1979年初,漁民一次請願行動中,被指非法集會判罪成,引來社會議論紛紛。
西九龍基建工程展開 油麻地避風塘漁民上岸住公屋
之後,油麻地避風塘的居民只有默默地待搬遷上岸安排。
1990年代初,政府要展開西九龍基建工程,包括開闢西九龍公路和興建新機場幹線,決定將油麻地避風塘的漁民遷戶,大部分人上岸後入住公屋,多年來被安置到何文田、屯門、荃灣、沙田等的屋邨。而原址的油麻地避風塘就被填平,海岸線延後至連翔道和海寶路一帶,1995年船隻搬往新油麻地避風塘。
延伸閱讀:荃灣:由工業衞星城市到自給自足新市鎮
數十年來,舊油麻地避風塘不單是船隻避風擋雨的庇護所,亦展現了獨特的避風塘美食如炒蟹、炒蜆等,還有點曲文化。
隨着不少漁民遷戶上岸,油麻地避風塘當年的熱鬧情景已經不再,但已寫入香港歷史,不會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