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9-02
張維為分享一個關於鄧小平的戰略思維細節。那是1983年,他剛進外交部繙譯室工作不久,就遇到一個問題。他們的行政級別雖低,但已開始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做繙譯,領導人會見外賓的繙譯記錄很快就成為機密文件。按當時的行政級別,他們是沒有資格閱讀這些文件的。
從北方談話到南方談話 尋覓鄧小平思想發展軌迹
然而給領導人做繙譯工作,會要求他們熟悉領導人談話的思路、風格和語𢑥。繙譯室的領導為此專門向外交部領導打報告,要求為我們年輕繙譯開一個綠色通道。報告很快就被批准了,所以這些新手被破格允許閱讀鄧小平等中央領導,會見外賓的談話記錄。
可以閱讀,但不能做筆記;但即使這樣,這也是一個不小的突破。細讀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的談話,很快成為我在繙譯室工作的最大樂趣之一。
鄧小平不少談話對我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1982年鄧小平與朝鮮領袖金日成的幾次談話,他向金日成詳細介紹1978年視察中國北方地區,發表的一系列談話,後來被稱為鄧小平「北方談話」。

如果研究鄧小平,從1978年的「北方談話」到1992年的「南方談話」,也可以看出鄧小平的戰略思想發展軌迹。鄧小平告訴金日成自1977年7月復出後,首先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從此開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特別指出「只有解決好思想路線問題,才能提出新的正確的政策」。現在看來這是一條普遍真理,是中國人的智慧。
延伸閱讀:張維為看中國領導人的戰略思維
鄧小平與金日成談話 吐露搞建設幫助人民脫貧

鄧小平與金日成的談話中,講了一些肺腑之言。他說:「我在東北三省到處說,要一心一意搞建設。國家這麼大、這麼窮,不努力發展生產力,日子怎麼過,我們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困難,怎麼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他又說:「我們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30多年,截止1978年工人的每月平均工資,只有40、50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貧困狀態,這叫什麼社會主義優越性?」
鄧小平的「北方談話」還展示了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他告訴金日成在東北視察反覆提出「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當時全國仍在華國鋒領導下,大規模開展揭批「四人幫」的群眾運動;而鄧小平認為要把揭批「四人幫」運動果斷結束,把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來。
當時的瀋陽軍區司令員李德生回憶鄧小平的「北方談話」,鄧小平對他們講「搞運動,你們可以研究什麼叫進行到底?永遠沒有徹底的事情,通過運動主要是把班子搞好,有半年時間就可以,運動不能搞得過長,過長大家就厭倦了」。
鄧小平在「北方談話」中也多次強調「要按經濟規律來管理經濟」,這也是當時關於經濟改革的一種表述的這樣的提法。
鄧小平說「有好多體制問題要重新考慮」。他在長春視察時也談到實現「四個現代化」,關起門來不行,要吸引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他們的資金;在大慶視察時,他問大慶有沒有計算機?每天開機幾小時?聽說每天只開2小時,他不滿意說這跟撥算盤差不多,花這麼多錢做什麼?他指示要把計算機設備好好利用起來,還說計算中心要統一規劃,從大到小,大大小小配套起來,形成一個網。像電網一樣,必須保證每天工作24小時,誰用誰出錢。
鄧小平對新技術、新管理的了解,由此可見一斑。
延伸閱讀:張維為看鄧小平的人才戰略
鄧小平探索中國新出路 實現現代化證社會主義成功

當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還在小打小鬧,力圖通過小修小補來擺脫中央計劃經濟困境時,鄧小平已經明確主張中國要探索一條「新路」。換言之,中國考慮的已不是「治標」,而是要「治本」、具有長遠眼光的戰略思維。
最終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的過程,雖然充滿波折,但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動盪,西方國家一片歡呼聲,但鄧小平很冷靜,他在觀察,從戰略角度提了一個觀點說「在這些國家動亂的時候,中國要真正按計劃實現第二個翻番,這就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成功;到下個世紀50年,如果我們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那就可以進一步斷言社會主義成功。」
1990年7月他告訴加拿大前總理皮埃爾·特魯多,西方對蘇聯東歐的變化「不要高興得太早問題還複雜得很」;1990年12月24日蘇聯東歐已經呈現一片亂象的時候,鄧小平說「國內外形勢比我們預料的要好」;1991年8月20日也就是蘇聯解體前4個月,鄧小平說「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這是個機遇」。
延伸閱讀:張維為看鄧小平的底綫思維
鄧小平在嚴峻的危機中看到了機遇,他可能覺得周邊很多人還沒有看到,所以蘇聯解體後才20多天,他就開始了著名的1992年南方視察,一路呼籲堅持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服務。(四之三)
(轉載自《這就是中國第62集》,標題和內文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