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莫高窟 保育大漠中的中國文化

撰文︰紀小婷

  敦煌莫高窟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佛教石窟建築群,是中國文化的奇觀;同時,它飽受風沙和環境的侵蝕,正在不斷退化消逝,被稱為「看一眼少一眼」的風景。而用現代技術留存敦煌壁畫,保育這個大漠中的中國文化,正是80後數碼畫師俞天秀每天的工作。 

敦煌壁畫 蘊含豐富中國文化  

  俞天秀學習的是電腦專業,本可以選擇更發達的城市、更體面的職業,但他20歲時來到沙漠中的敦煌,一留就是12年。當時,他看到一組1908年和2011年的壁畫對比相片,才一百年,很多壁畫都嚴重剝落退化了,壁畫中蘊含的中國文化也將隨之消失。俞天秀感到觸目驚心,他意識到:通過數碼化把敦煌的現狀永久記錄下來,迫在眉睫。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大城小事-敦煌外觀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是中國文化的奇觀,被稱為「看一眼少一眼」的風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那究竟如何數碼化?俞天秀和團隊需要把洞窟中的壁畫拍攝下來,然後利用計算機技術,把數量龐大的照片逐一比對、拼接和修正。有了數碼信息,就可以利用展覽、AR技術等方法,在洞窟之外再現壁畫的全貌和細節,供遊客欣賞。一方面,這比進入洞窟看得更精細清晰,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遊人進洞造成破壞,更好地將這個中國文化保存下來。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大城小事-敦煌內部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佛教石窟建築群。(圖片來源:Getty)

保育中國文化 與時間賽跑   

  有人形容,這場中國文化保育活動,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有人形象地說,這是在洞窟之外,用現代技術「再造」一個莫高窟。 

  「再造」莫高窟無疑是一個精細又龐大的工程。每天,俞天秀和同事出入大大小小的洞窟,在昏暗的洞窟中,把壁畫一點點拍攝下來。為了最大程度的還原和再現細節,團隊對壁畫進行圖像採集的精度是300dpi(每英吋點數),這意味着,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壁畫,需要拍攝上千張照片。處理圖像的過程也必須非常仔細耐心,像頭發絲一般細的線,都要對得很整齊。因此,花一年時間採集的照片,拼接往往需要三年。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大城小事-敦煌內部攝影
要實現數碼化,需要把洞窟中的壁畫拍攝下來,然後利用電腦技術進行拼接修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1993年啟動數碼化到目前,俞天秀及所在的敦煌研究院,已經復原了200多個洞窟。但莫高窟有近500個洞窟,再加上榆林窟和西千佛洞,敦煌洞窟的數碼化仍然是一條漫漫長路。俞天秀感歎:像我這樣的80後,能否看到所有洞窟完成數碼化,還是一個未知數。 

  儘管充滿未知,還要忍受長年累月與洞窟相伴的寂寞,但每次只要聽到有人參觀時驚呼「太精彩了,太不可思議了」,俞天秀就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他將一直跑下去。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大過年

趣談中國文化|冬至為何「大過年」?

1:58

青年建築師:保育明代建築 留住中國文化

百年老店承傳香港文化 「萬順昌」放膽嘗試 

3:11

木雕製作手辦 福建爺爺成當代中國「老二次元」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735個洞窟

敦煌莫高窟洞窟有咁多種?

2:13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敦煌-樊錦詩

中華文化守護者「敦煌女兒」樊錦詩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憶堅守敦煌莫高窟的前輩們

樊錦詩憶堅守敦煌莫高窟的前輩們

2:06

「再造」莫高窟 保育大漠中的中國文化

2:48
當代中國-中國藝術-中國文化-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世上最完整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生而傳奇》:劇情式紀錄片 揭秘敦煌傳奇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