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颱風叫「風球」、「掛波」?原來與香港天氣歷史有關

編輯︰豆子

  香港夏季天氣多颱風,「十號波」、「八號波」、「李氏力場」等,都是香港打工仔或學生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一方面有點渴望因為打風而不用上班上學,一方面又擔心風球會對香港造成嚴重破壞,亦憂心在強烈颶風信號下仍要上班的人的安危。總之,每每談到風球,香港人就會忐忐忑忑。不過,為甚麼天文台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香港人會稱為「風球」或「波」?

香港天氣史上最慘烈颱風 1906年造成逾萬人死亡 

  2018年9月16日,俗稱「十號波」的十號颶風信號「山竹」襲港,當時造成的嚴重破壞,對港人來說至今仍然猶有餘悸。「山竹」以「十號波」級別持續了十小時,是繼1999年「約克」後發出最長的十號颶風信號,風力更超越了2017年的「天鴿」。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香港天氣-香港-天文台-颱風-1
「山竹」颱風襲港期間,香港天氣惡劣,但仍有市民冒險在杏花邨海岸拍攝影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山竹」破壞力強,但慶幸未有在香港造成任何人死亡,反觀上一輩人經常提及的1962年十號風球「溫黛」,於襲港期間令天氣惡劣,造成180多人死亡,令香港滿目瘡痍,在不少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至於香港史上最慘烈的風災,則是1906年9月18日襲港的「丙午風災」。「丙午風災」雖然僅在香港逗留了短短3小時,卻造成逾15,000人死亡,當時位於尖沙咀的幾個九龍倉碼頭甚至全部被淹沒「消失」。

  延伸閱讀香港歷史建築雷生春 戰前30年代中西合璧舊騎樓 

為甚麼叫「風球」?解構昔日香港天氣颱風燈號

  以前科技尚未如此發達的時候,香港天文台主要靠燈號來提醒市民有關颱風強度及其他香港天氣的資訊。每當有颱風吹襲時,天文台就會在信號站掛起由白燈、綠燈及紅燈組成的「晚間燈號標誌」,以顯示颱風警告信號,讓漁民及其他市民知悉,久而久之,大家便習慣用「懸掛」、「掛波」或「落波」等字眼去談論颱風。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香港天氣-香港-天文台-颱風-3
香港不少高樓大廈都使用了玻璃幕牆,「山竹」颱風襲港時,猛烈的強風令部分大廈的玻璃碎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1931年3月1日,香港改為沿用遠東信號系統,颱風信號分為一至十號,隨後逐步以標誌代表,形成現在使用的熱帶氣旋信號系統。風暴襲港期間,天文台會懸掛起相應強度的信號標誌,提醒市民香港天氣變化。

  70年代科技逐漸進步,懸掛實物燈號的標誌方式被淘汰,天文台不再「懸掛風球」,改為「發出信號」。雖然「掛波」、「落波」等用字已不合時宜,但多年來卻依然深入民心,香港人仍以「風球」稱呼颱風。

  延伸閱讀【皇都戲院(上)】屹立69年世界唯一露天「飛拱」 見證香港電影文化

  延伸閱讀【皇都戲院(下)】邀年輕畫家、書法家合作 鄭志剛談保育困難:文獻不足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香港天氣-香港-天文台-颱風-2
「山竹」颱風過後,香港天氣回復平靜,市民合力清理將軍澳海傍的垃圾。(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溫室氣體影響香港天氣 超強颱風愈趨常見 

  近年超強風暴在香港出現在次數有上升趨勢,不少科學家都認為與香港天氣變化有關。根據天文台2010年的預測,若溫室氣體排放的趨勢不變,到2060年時,香港的平均海平面高度,或較1986至2005年的平均高度升近0.6米,以致過往十年一遇的罕見超強颱風,可能將會經常威脅香港。

  延伸閱讀繁體字手寫招牌如何傳承香港文化 在變幻中求存?

2:21

消失的林士站|香港地鐵上環站有個神秘月台?

2:26

饒宗頤墨寶打造心經簡林 大嶼山感悟心無罣礙

1:58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香港濕地公園寓保育於消閒娛樂中

香港濕地公園 寓保育於消閒娛樂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從李慧詩看「牛下」人的拼搏精神

從李慧詩看「牛下」人的拼搏精神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破·地獄》劇照

《破·地獄》|破地獄為超渡亡者還是慰藉生者?「跳油鑊」為何已很少見?

「建築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緣 設計山頂俱樂部 奪生涯首個國際獎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原是鯉魚門炮台 改名「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是回歸初心?

2:36

香港回憶鬼節篇|調景嶺因誰自殺變「吊頸嶺」?陰澳改名多得迪士尼?

3:06

香港回憶鬼節篇|赤柱美利樓是猛鬼辦公室?政府公帑驅鬼 法師超渡

3:23
(左上)《十二傳說》UFO事件的劇照、(左下)昔日的華富邨、(右)2014年華富邨

香港都市傳說|華富邨曾是亂葬崗?瀑布灣意外多?邨民目擊UFO?

(左)1926年從拔萃男書院遠眺九龍塘「花園城市」。(右)2023年的九龍塘「花園城市」。

九龍塘為何能保持低密度發展?這片天價洋房區 昔日曾淪「爛尾樓」?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