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5-06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指有些食物吃下沒甚麼味道,但丟掉又有些可惜,比喻東西沒甚麼用處,但又捨不得丟掉,也可稱「食之無味,棄之不甘」。究竟為甚麼可以吃又不想吃呢?
此話出於《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三國時期,曹操派大將夏侯淵跟蜀國對壘,夏侯淵被殺,漢中失守。曹操派大軍前往漢中救援,但雙方爭持了數個月,仍未有結果。有一天晚上,曹軍駐守在斜谷軍營,將士問曹操當晚的軍令是甚麼,曹操正在吃晚飯,湯中有雞肋,於是就隨口說出「雞肋」二字,作為當晚的軍令。楊修由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這個解讀,推測曹操有意撤兵,於是便教將軍夏侯惇及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曹操怕軍心渙散,以楊修擾亂軍心定罪,在盛怒之下將楊修軍法處斬。但事後曹操果然如楊修所言,真的退兵了。所以當一個人為一件事而掙扎,不知是進還是退的時候,用上這句話也十分恰當。當然,有人替楊修不值,覺得他不應該自恃聰明猜度將軍的心意,結果招致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