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時 萬金欲買初無價

  古人描寫春雨,會媲美為「萬金」,或是「無價」品,字句還有優美。這兩句出處何在呢?

  這兩句出自《點絳唇 · 春夜喜雨》,是元代文學家王惲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如下:

  好雨知時,萬金欲買初無價。

  種花才罷,似為芳枝下。

  花重宮城,好個風人雅。

  從飄灑。探花走馬。明日春如畫。

  這首詞以「春夜喜雨」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和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詞中「好雨知時,萬金欲買初無價」一句,描繪了春雨的珍貴與及時,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種花才罷,似為芳枝下」則進一步描繪了春雨滋潤萬物的景象,彷彿是專為花枝而降。

  「花重宮城,好個風人雅」描繪了春雨過後宮城中繁花似錦的美景,充滿了優雅與生機。

  最後,「探花走馬,明日春如畫」則展望了雨後春日的絢麗景象,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整首詞清新自然,意境優美,透過對春雨的細膩描寫,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美好。

相關標籤

「三月裏扇扇子」下一句是甚麼?

  說到春天,有一句有趣的歇後語「三月裏扇扇子」?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呢?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清風送爽,人們搖起扇子,感受陣陣清風吹來的快意。於是,便有「三月裏扇扇子—滿面春風」這句歇後語,描繪出人們在春日裏心情愉悅、滿臉笑容的狀態。

  「滿面春風」這詞語最早見於宋代程節齋的《沁園春》詞:「滿面春風,一團和氣,發露胸中書與詩。」後來,元代王實甫在《麗春堂》第一折中也有...

一年容易又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的到來。這個起源於古代中國的節日原名為「仲秋」,在中國農曆當中八月正為秋季第二個月,在這一天,月亮會變得圓滿,象徵團圓的意思。然而,一年之中大家面對的難關都不少,為何又會有「一年容易又中秋」之說?

  「一年容易又中秋」,這一句來自於宋代詩人陸游《宴西樓》的詩句。

  「西樓遺蹟尚豪雄,錦繡笙簫在半空。萬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詩句當中表達詩人因看見西樓上前人的遺迹依然豪雄,但自己因為從軍不能常來,橋頭飄起的風令他感歎「一年容易又秋風」,然後迎着秋風轉回驛舍,眼見「摩訶池上月方中」而有感...

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有甚麼是借春雨而寄情的悽美詩句呢?這裏便有名句:「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它出自誰人之作,又指甚麼呢?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春雨》,全詩如下: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借助春雨的迷濛,烘托出別離的寥落與思念的真摯。當中「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做冷欺花 將煙困柳 千里偷催春暮

  春天天氣乍暖還寒,古詞有這句:「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寒冷竟能「霸凌」花兒?

  這句話出自宋代詞人史達祖的《綺羅香 · 詠春雨》。首五句仔細描寫春天:「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盡日冥迷,愁裏欲飛還住。」

  做冷欺花:春雨挾着冷氣,彷彿故意「霸凌」早開的花朵,使它們受到寒意的侵擾。這裏透過「做冷」和「欺花」賦予春雨一種冷峻、無情的特質。

  將煙困柳:春雨帶來的霧氣瀰...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春天雨水特別多,有不少古詩詞都有描寫春雨的情景,著名的有「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有甚麼特別之處?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代表作《滁州西澗》,原文是: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透過描寫滁州西澗的幽靜景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內心的寧靜與孤獨。前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描繪了澗邊的幽草與樹叢中的黃鸝,營造出一種清幽...

天涯何處無芳草

  形容不必過分眷戀某些人或事物,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原來這句話與春天有關,具體怎樣理解呢?

  這句話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蝶戀花·春景》,原詞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暮春時節的景色與情感,當中「天涯何處無芳草」成為千古名句,字...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三月天孩子臉」下一句是甚麼?

  有沒有聽過中國一句有趣的歇後語「三月天孩子臉」?下一句是甚麼呢?

  這句話是一句民間諺語,在農村地方經常聽到,不過不是陽曆的3月,而是農曆3月份,大約就是陽曆的4月。

  意思是:到了農曆3月之後,可能會遇到頻繁的陰雨天氣,原本上午是晴空萬里,結果下午就開始暴雨連綿。而農曆3月正是播種的時候,雨水較多的話,農作物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農民最害怕農曆3月的天氣。

  農曆...

「收山」源自閩南話?

  形容某人退休、退役等,會說「收山唔做」。收山,在廣東話的意思就是結束某種職業生涯的意思。

  這個俗語的由來,有指是從閩南話而來,根據《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收山」有結束、總結的意思。例如「事業做傷大,煞袂收山」,意思就是事情做得太大,很難收場。

  「收山」這俗語在廣東話中出現,早於上世紀40年代。當年在《華商報》連載著名作家黃谷柳的《蝦球傳》,當中一篇名為《黃埔登入》的文章中就用上...

「白鴿轉」與「白鴿眼」

  電視劇《下流上車族》成為網民們討論焦點,劇情誇張荒唐,笑中帶淚。其中一幕就是主角的小女兒在外國因殺了一隻白鴿烹調成乳鴿,而被開除學籍及註銷簽證。   白鴿的象徵意義,對外國人和中國人大為不同,而廣東話也有不少和白鴿有關的俗語。

  廣東話中有「白鴿轉」這說法。白鴿轉的意思就是兜一圈又回來。在古代白鴿多為養鴿,它們被訓練成往外飛之後又懂得飛回來,古代飛鴿傳信就是利用鴿子的這種習性來通信,因此廣東人便有「打個白鴿轉」的說法,來形容走了又回來。

  除此以外,廣東話俗語還有「白鴿眼」的說法,鴿子的一雙眼睛是長在頭上的兩側,因此視線...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今天是西方的受難節,也讓我們說一下與死亡有關的中國古代歇後語。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活人要拿物品,必須伸出手來,可在躺着棺材內的死人,又怎能伸出手來呢?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二:「棺材內伸手來」。

  這句話透過誇張的手法,諷刺了那些愛財如命、貪婪到死不罷休的人。

  「棺材內伸手」的下一句,便有「死要」或「死要(錢)」了。

 

 

「四四六六」點拆掂?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重視和諧,有甚麼糾紛爭執最多通過溝通和平解決。在廣東話俗語當中,我們就會以「四四六六」來表示把事情共同商議及解決。究竟甚麼「四」,甚麼是「六」呢?

  四四六六,意思就是採取互相可以接受的解決方式。這個說法的由來,其一是源自宋代的「四司六局」。

  所謂「四司六局」是官府或富貴人家在府中設置的專辦人員,所謂四司就是帳設司、廚司、茶酒司、台盤司,六局則為菜蔬局、果子局、蜜煎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四司六局」的人都是老行家,辦事周到,彼此又甚有...

壞過凱婷

  網絡潮語是新生代的語言,有些甚為有趣,「壞過凱婷」就是其中之一。   到底「凱婷」是何人?為何80、90後會以凱婷作為一個比較好與壞的標準?

  「壞過凱婷」一詞是起源於一篇過氣的網絡潮文,帖文中一名「愛鬥壞」的中一女生自稱是凱婷朋友,而且號稱「中一女仔最壞就是我和凱婷」,在校內亦會被經常「扣分扣至負分」,所以就自覺是一名壞學生。

  由於帖文當中的作者以及凱婷都是同樣的壞,所以後來如果想形容一個人行為很壞,網友們就會打趣道「壞過凱婷」,這...

「大刀闊斧」與「大馬金刀」

  一個人辦事果斷而有魄力,可以用大刀闊斧來形容。意思就是操刀時一刀落下,絕不拖泥帶水。   另一個類似的成語,則有「大馬金刀」,形容一個人豪爽、氣派。

  清朝八旗子弟文康所作的小說《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大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皺,說:『你怎麼這麼俗啊?起來!』」這裏的姑娘就予人豪爽、氣派的感覺。

  不過,「大馬金刀」也可形容一個人說話直率鋒利,不留情面。

  在清代《崖山哀·漢奸》當中便有用上這個俗語:「你再別說甚麼野蠻文明,安國提起這兩...

「打水漂兒」與「倒錢落海」

  大家可記得從前有一個政府的宣傳廣告,勸市民不要沉迷賭博,說這個行為猶如「倒錢落海」?在廣東話的語境中,「倒錢落海」有浪費的意思,而在普通話當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就是「打水漂兒」。

  「打水漂兒」的意思,就是白白投入而沒有收穫。

  「打水漂兒」是一種將石頭擲到水中的遊戲,人們以用扁平小石子或瓦片在水面上掠過,以激起水花,這就是「打水漂兒」。

  「打水漂兒」過程中,小石子或瓦片會在水面上掠過;但遊戲過後,石片便會沉入水中。人們藉此用來比喻虛擲、浪費,經常用來形容賭博或高風險投資...

「拜把子」結義?

  今時今日,有些人會跟關係好的朋友以「兄弟姐妹」相稱。而在北方話當中,就有跟好友「拜把子」,建立一種猶如親人的關係。

  拜把子,就是結拜的俗稱。至於把子的意思原為舵柄,開船時舵手要握把子,所以人們以「舵把子」來比喻老大。

  在以往一些文學作品當中,也會見到拜把子一詞的出現。例如《三俠五義》第三十四回中就有:「這麼樣罷,咱們兩個結盟,拜把子罷!」而《文明小史》第七回:「當下二人話到投機,傅知府便一直的陪着他,兩人還...

「擺譜」擺出甚麼譜?

  在北方用語當中,擺架子原來有別的說法,叫作「擺譜」。

  有資料顯示,清朝時,朝廷頒布條例,吸引關內人口到東北屯墾。

  到了東北的移民,會帶上自家的家譜,閒時便各自拿出家譜比一比,看看誰的家譜更大,以示自己是望族之後。或許是擺譜過程中,部分人可能產生了自豪感,態度高調自大。

  擺譜除了有擺架子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故意裝出一副體面或安逸的氣派來炫耀。

 

「賓虛」和「趁墟」

  形容場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老一輩的香港人,會以「賓虛咁嘅場面」來形容。你聽過嗎?是如何產生的呢?

  「賓虛」,在廣東話中有人山人海、場面宏大的意思。

  這個說法有說是源自於1959年出品的美國電影Ben-Hur,這電影中文譯名叫作《賓虛》,「賓虛」這個詞,其實是戲中主角的名字。

  這套電影在上世紀50年代上映,由於當時沒有後期特技,所以在場面上需要採用特大製作。製片公司動用超過萬名臨時演員上陣...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剃頭挑子」下一句是甚麼?

  「剃頭挑子」是從前街頭理髮匠所攜帶的「工具箱」,從清朝時出現。「剃頭挑子」有一句歇後語,大家知道嗎?

  清朝男人的髮型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梳成一條辮子,這種髮型需要專人來打理,於是「剃頭匠」就出現了。

  剃頭匠走街串巷,吆喝「剃頭嘞」,顧客便在路邊坐下理髮。

  「剃頭挑子」,就是剃頭匠的扁擔挑子,用以攜帶理髮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頭放着剃頭梳辮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頭則...

「廣東人唱京劇」下一句是甚麼?

  有聽過京劇的朋友,都會感受到京劇的唱腔、發音與粵劇很不同。那麼,「廣東人唱京劇」會是怎樣的體驗?

  京劇以「中州韻」和「湖廣音」為標準,融合北方官話的咬字發音(如翹舌音、兒化音),與廣東方言(粵語)的語音系統(如九聲六調、無捲舌音)差異極大。

  廣東人若未經過訓練唱京劇,容易將方言習慣帶入,形成不倫不類的唱腔了。

  於是,就有了「廣東人唱京劇—南腔北調」的歇後語。

四川方言「管你錘子事」

  四川方言不是人人都能聽懂,而且罵起人來也很特別,甚至會帶很多「架撑」(工具)。

  「錘子」用來打架可以是殺人武器,用來吵架威力也很強。四川人說「管你錘子事!」你就最好別多管閒事。

  「牙刷」,四川話就有牙擦擦的意思。「你曉得個牙刷兒!」即是說你懂什麼呢!

  四川人如說你說「毛線」,就是不贊同你的話。據說以前只說「毛」,後來才加上「線」。

  四川話也多用叠字,例如有「水垮垮」(...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古人在清明節掃墓,是怎樣的情景?

  宋代高翥《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將清明節掃墓的場景形象地展示出來。

  首兩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描繪了清明時節的典型場景。詩人站在遠處,看到南北山頭的墓地密布,人們紛紛前來祭掃,場面繁忙而莊重。一個「紛然」寫出了祭掃人群...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梨花風起正清明 遊子尋春半出城

  古時有關清明節的詩詞不少,其中這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寫清明節時遊人的景象,怎樣理解呢這句詩呢?

  這兩句出自宋代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古代認為,從小寒至穀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後不久就到清明了。清明節,遊人為了尋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

  這兩句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遊人遊春熱鬧的場面,充滿歡愉熱鬧的氣氛。

  這首詩還有兩句,就是「日暮笙歌收拾去...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清明南風夏水多

  清明是中國第五個節氣,與中國農耕息息相關。在福建地區清明節就有一句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是甚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這天刮南風的話,說明此時氣溫較高,雲層也較密,預示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多,相反,如果當年降雨量比較少,便不利農耕。

  這個又與一句老農諺不謀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中國古代也有愚人節?

  大家知道4月1日是「愚人節」,為甚麼會有「愚人節」?誰是愚人?

  愚人節,相傳源於法國。但原來類似的活動節慶,早在中國古代已經出現。

  根據網上資料,有古文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為戲,長老不以非禮禁。」

  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這天大家都會以開別人玩笑(愚人)為樂。

  不過該說法缺乏有力史...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