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6-22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做哪些事?在大灣區建設的綱領粵性文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提到灣區發展的「七件大事」,其公布5年以來,取得甚麼成果?
本系列文章,透過7個坐標,探索7個地點,解畫「灣區七件事」中的「第四件事」:究竟大灣區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如何?
生態坐標|肇慶鼎湖山 豐富生物多樣性網絡
肇慶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鼎湖山保護區」),總面積1,133公頃,是中國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唯一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的自然保護區。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提出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打造生態防護屏障。
自1956年建立至今,鼎湖山保護區便擔當起「物種寶庫」的職責——種植了佔廣東省3成的高等植物種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達68種。
國家重點野生動物達62種,包括黑鸛、小靈貓、中華穿山甲等珍稀物種;已鑒定的大型真菌836種,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被譽為「活的自然博物館」。
2023年6月,肇慶市政府與華南植物園簽訂協議,合作共建「鼎湖山生態文明示範區」,加強生態資源保育,加快建設廣東(肇慶)植物園融入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為大灣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有力支撑。
生態坐標|廣州海珠濕地 城市生態「守護者」
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東南部的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下稱「海珠濕地」),是廣州首個國家濕地公園及廣東省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建設濕地公園,對改善城市氣候和生態環境發揮重要作用。

《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全面保護區域内國際和國家重要濕地。2021年,廣州市政府在《廣州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到,要保護建設並提升包括海珠濕地在内的6大重點生態公園。
海珠濕地共開放3大區域——海珠湖、濕地一期和二期。海珠湖約95公頃,是海珠區首個水利工程結合的大型生態項目。
濕地一期約67公頃,注重將嶺南水鄉特色融入濕地美景,是海珠濕地核心區和生態濕地生態區。二期約204公頃,以提升生物多樣性為主,包括為鳥類提供理想的棲息環境,截至2023年1月,鳥類種數已增加至187種,是原來的近3倍。
目前,海珠濕地已組成面積逾350公頃的濕地景區,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地處超大城市中軸線上的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率達79.4%,是廣州的「綠色心臟」。
生態坐標|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推進深港合作

位於深圳灣北岸的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面積367.6公頃,是全國唯一一個地處城市腹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以紅樹林和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與香港米埔濕地一河相隔。
近年,深圳正開展《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年)》工作,計劃以福田紅樹林濕地為主體創建國際重要濕地,完善深圳灣-香港米埔濕地群保護的整體性。《規劃綱要》亦提到,要加強粵港澳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共同改善生態環境系統。
2023年1月,深港共同簽訂深圳灣(後海灣)濕地保育合作框架協議,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含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與米埔自然保護區組成「姐妹保護區」,共同開展智慧監測、生態基線調查、自然教育活動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促進兩地濕地生態承載力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