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6-02
拿起舊地圖,很多地名與今天對不上。城市發展迅速,地名亦隨時代變遷而更新。香港昔日是漁村,文化水平有限,地名多較通俗;隨着知識水平提升,地方用途改變,加上華人重視彩頭,每當一個地方發展起來,民間或政府都傾向把意義不祥、讀音不雅的舊稱號,換上較吉利和文雅的名稱,祈求帶來新氣象。
今集跟大家介紹3個舊地名,看看大家知否「老虎岩」、「雞寮」和「淺灣」在哪兒。
樂富前稱「老虎岩」 煞氣太重而改名
樂富是港鐵觀塘線的其中一站,因樂富邨而得名。這一帶昔日被稱作「老虎岩」,做過徙置區,後來「老虎」一名被指煞氣過重,才改名為「樂富」。如今樂富邨樂翠樓對開的「老虎岩變電站」,仍保留着「老虎岩」這個舊地名。
「老虎岩」的名稱由來,有兩個說法:其一,相傳此處山頭昔日有老虎出沒,因而得名;但亦有學者指,老虎岩或因地形而命名。
在樂富邨重建之前,該一帶為老虎岩徙置區,設有23座大樓,分別在1957至1963年間落成。1973年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接管了老虎岩徙置區,並將其易名為「樂富邨」。
有指改名原因,是認為「老虎」名字煞氣太大。根據政府檔案處資料一份1970年的文件,原來當年有姓「楊」、「朱」、「馬」及「牛」等姓氏的居民向官員投訴,指遷入老虎岩後運程大受影響,原因是他們的姓氏,讀音與老虎慣常捕食的相同。後來居民向當局遞交了24個建議改名方案,候選名稱包括「老富林」、「龍鳳區」、「呈祥區」及「樂富新區」。 最終採用了與「老虎」諧音相似的「樂富」,寓意居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1980年代樂富邨重建,並於1996年拆卸最後一幢徙置大廈,原址重建為居屋康強苑。
雞寮曾是養雞場 618雨災死傷眾 重建變翠屏邨
雞寮,即是如今觀塘翠屏邨一帶。「雞寮」一名,顧名思義,不難想像這裏是以前是一大片雞場,地名折射出昔日港人的務農生活。
與老虎岩的歷史相似,雞寮也做過徙置區。根據觀塘區議會和觀塘民政事務處製作出版的《觀塘風物志》,雞寮是觀塘最早興建的徙置區(即「觀塘徒置區」),首批徙置大廈在1959年落成,其後發展成24座、可容納7萬人的大型徙置區,佔當時全港徙置區人口(43萬人)的六分之一。
雖然雞寮徙置區並沒有獨立廚廁,要在屋外煮食,浴室、廁所亦要與鄰里共用,但對於木屋區調遷過的居民來說,居住環境已大為改善。
當時香港正處於房屋發展過渡期。儘管石峽尾大火後,政府積極興建徙置大廈取締木屋,惟等候安置上樓的木屋居民依然不少。1972年一場天災,就對雞寮木屋區造成永不磨滅的傷痛。
1972年6月18 日香港發生「六一八雨災」,引發多宗嚴重山泥傾瀉,雞寮木屋區慘遭數以噸計的山泥淹沒,造成71人死、52傷,成為香港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天災之一。
及至1980年至1990年代雞寮徙置區拆卸重建,變成現在的翠屏邨。
延伸閱讀:六一八雨災 香港歷史上最嚴重暴雨災難
「淺灣」即荃灣 龍游淺水欠吉利 易名避凶
「淺灣」其實是荃灣的古名,因海灣水淺而得名。根據香港地方志中心資料,宋代的《宋史》和《宋史紀事本末》、明朝萬曆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及清雍正的《廣東通志》等史籍,都有記載「淺灣」這個地方。
眾所周知,南宋末年宋端宗趙昰和弟弟趙昺曾避難至香港,馬頭涌一帶的聖山和宋皇臺因而得名。根據史籍記載,原來二人亦曾在荃灣停留,令「淺灣」一地在歷史留名。不過,由於鄉民認為「淺灣」一名有着「龍游淺水遭蝦戲」的意思,有欠吉利,後來將地名易作「全灣」。
明末時期,荃灣海盜猖獗,一度淪為「賊灣」,相傳船隻經過要繳交過路錢;加上海灣水淺,退潮時經常有船隻擱淺,因此當時流傳一句話:「發達去金山,要死來荃灣。」
至於「全灣」為何變成「荃灣」,原來是晚清秀才楊國瑞的主意。楊國瑞誕生自荃灣楊屋村,積極參與新界及荃灣事務,其中一項就是向港府提議以「荃灣」取代「全灣」為地名。
以「荃」代「全」有兩個意思:首先,「荃」除了是一種香草的名稱,其實亦有「君主」之意,屈原也曾在《離騷》以「荃」比喻君主,易名「荃灣」能使人記得宋帝來港避居荃灣的歷史;另外「荃」亦與「筌」這種漁具相通,能帶出荃灣是漁民聚居之地,意味深長。現時荃灣有一條「國瑞路」,就是為了紀念楊國瑞對地區事務的貢獻而命名。
戰後香港發展迅速,1960年代政府刊憲將荃灣發展成衛星城市,後來再與沙田及屯門並列香港第一批新市鎮。根據統計處資料,截至2021年有逾31萬人居於荃灣,佔全港人口約4.3%。
延伸閱讀:香港新市鎮|荃灣:由工業城市到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