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04
貝利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著名的珠寶大盜。他偷盜的對象,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上流社會名人,而由於他本身也是位藝術鑑賞家,所以有「紳士大盜」之稱。
一次貝利終於失手被捕,被判刑十八年。
出獄後,全國各地的記者紛紛前來採訪他。 其中有位記者向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貝利先生,你曾偷了許多很有錢人家的珠寶,我想知道,蒙受損失最大的人是誰?」
貝利不假思索地說: 「是我。」
記者們譁然。
貝利接着解釋說:「以我的才能,我應該能成為一個成功商人或銀行大亨,或是對社會很有貢獻的人;但我不幸選擇了做小偷,成了一個向自己偷盜的人——各位都知道,我生命中最可貴的四分之一時間,是在監獄裏消耗掉的。」
延伸閱讀:李焯芬人生導航──博物館盜竊事件

延伸閱讀:李焯芬人生導航──愛因斯坦開竅記
同樣的事例並不鮮見——
寧格是一位很有才華,造詣很深的畫家。 他曾經花費了很多精力,以鬼斧神工的技藝,一筆一畫地手工繪製了一張二十美元的鈔票。
和貝利一樣,他最後也因觸犯法律而被捕了。
更諷刺的是,寧格畫一張二十美元鈔票所耗費的時間,跟他畫一張可以賣到五百美一元的肖像畫所需的時間,幾乎是相同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位天才的畫家,卻是一個製造偽鈔的小偷。
最大的可悲是,被偷得最慘的那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延伸閱讀:李焯芬教授
【問心.發心.修心】
貝利和寧格兩人,其實都是天分很高的聰明人。
在任何一個專業領域裏,他們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本領贏得成功,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只是一念之差,讓貪婪心征服了自己,令兩人都變成了自己人生的偷盜者。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李焯芬《心耕》,標題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