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大樓運用高科技 與糧食安全有何關聯?

  現時中國有一些豬已經「上車」,而且入住「豪宅」。

  湖北投入使用26層樓的養豬大樓,第一批3,700隻豬已經住上電梯房,天氣熱可以歎冷氣,天氣太凍可以享受室內暖氣,還能有熱水沖涼;有自動餵食,更有消毒系統全天候保持空氣清新。

  不過,值得關注的不單止是如何養豬,而是這背後的思維,也就是由農業思維轉變為工業思維,以及怎樣利用新科技幫助傳統養殖行業轉型,走向智能、綠色的方向。因為這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

湖北養豬大樓 預計年產120萬隻豬

最高養豬大樓26層
樓房養豬破解了豬場用地難題,湖北這座26層養豬大樓,用地面積僅為傳統養殖模式的5%,節約了95%的用地面積。(網上圖片)

  湖北的養豬大樓共有兩棟,預計全部投入使用後,兩棟每年就可以養出120萬隻豬。

  120萬隻豬是甚麼概念?香港本地供應和從內地進口的活豬,加在一起每年總數是大約108萬隻;即是說,靠這2棟大樓,就可以給香港供應全年的活豬。

  對這些豬仔來講,生活質素大大提高,其實更重要的是,將豬搬進多層工廈,給養豬的人也帶來很多便利和好處。譬如透過智能科技,來節省大量人力成本,同時減低豬患病的風險,提高產量。

最高養豬大樓電梯
入住養豬大樓的豬仔們坐擁「電梯房」,運送生豬的貨梯面積達16平方米,一次可以運送幾十頭豬。(網上圖片)

  這樣的養豬新方式,既大幅解決了用地難題,又節省人力,被認為可能成為養豬行業的新趨勢。當然,也有評論指出,建設養豬大樓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跟風。

為何要重視糧食安全?

  養豬跟糧食安全有何關係呢?

  其實,從廣義上來講,糧食不僅是指穀物,還包括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以及用這些原料做成的副食品等。

  中國有14億人口,而且還在增加,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但產出食物的耕地、養豬場這些地方,面積是有限的。

  況且,目前中國的畜牧業、農業等還是依賴傳統的人力為主導,面對龐大的需求,生產效率整體來講仍然有待提升。

糧食
根据國內外的預測來看,2035年中國糧食需求可能會達到峰值。(圖片來源:Shutterstorck)

  以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來講,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在飽腹的同時更要兼顧營養,民眾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回到根本問題上,糧食安全為甚麼重要?為甚麼中國糧食不能靠外國?

  其實,生活在城市裏,大多數人都習慣了,吃的問題到餐廳或者超市、街市就可以輕易解決。但對一個國家而言,情況就沒有這麼簡單,糧食從哪裏來、供應是否穩定,都是執政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對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糧食如果靠進口就容易受制於人,輕則買貴糧,影響經濟,重則有錢也買不到糧,危及國家生存。

  例如,之前受新冠疫情影響,加上全球貿易與地緣衝突加劇,不少國家都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可見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國家就提出要求,要確保「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所謂口糧,主要指的是大米和小麥,而穀物在此基礎上還包括了玉米,因為玉米主要用途還是做飼料和工業原料,用於給人吃的佔比還是較少。

「十四五」規劃中的糧食安全目標

  國家在針對2021到2025年發展的「十四五」規劃當中,第一次將實施糧食安全戰略,寫進五年規劃裏,同時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設定了一個指標,就是不低於6.5億噸。

豐收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中國糧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圖片來源:Getty)

  為甚麼設定在這個數字?根據官方數據,考慮到人口增長、畜牧業發展和工業用糧等因素,預計到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中國的糧食消費將達到7.5億噸左右。

  因此,官方按照供需大體平衡、適當留有餘地的原則,要求將202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標值,設定為不低於6.5億噸。

  其實,根據最新數據,中國糧食的總產量已經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6.5億噸)以上,口糧100%可以自給自足,穀物的自給率也在95%以上,已經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不過,已經達標不代表可以放鬆,糧食生產其實還面臨不少問題。

  比如,糧食從哪來?答案是耕地。而中國處於高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建設用地的需求增加,正不斷蠶食着耕地,要保證足夠的耕地面積並不容易。

耕地
2006年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18億畝耕地紅線,這也是耕地紅線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糧食生產的根本在耕地,而出路就在科技。要保證糧食安全,除了要保證耕地面積,更要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才能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中有升。

  例如,有自帶北斗衛星系統導航的播種機,可按照預先設定的路線全程自動播種。

  糧食種出來之後,要如何更好地儲存,保證不會壞?現在的智慧糧倉,可以透過大量探測器,24小時全天候檢測溫度、濕度等的變化,只要動一下鼠標就可以實時控制智能控溫、通風系統,這樣就能保護他們不受蟲霉的侵襲,降低儲糧的損耗。

  就像開頭提到的養豬大樓一樣,這些都是透過轉換思維、利用科技來保證糧食安全的例子,其實類似的創新在畜牧業、農業、漁業都還有不少,這也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延伸閱讀:中國地理小知識|養活14億中國人需要多少耕地?哪一省耕地最多?

相關標籤

人均壽命不斷延長 中國人的「長壽密碼」有哪些?

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升至78歲 中國為甚麼能做到?

電動車電池;寧德時代

從無名之輩到全球霸主 中國建立電動車電池王國

智慧城市;重慶

智慧城市甚麼樣?中國已建設700多個試點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87年版《紅樓夢》取景地 成都這公園歷史底蘊深厚?

行山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腳比路長的道理

上海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對「天下」的想像: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

天安門廣場、白宮
新加坡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
馬凱碩

馬凱碩:是時候與非西方開展對話了

醫療革命和技術進步人工智慧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看中國「不可能產生科學革命」論調

香港達德學院是共產黨在港建立的一間大專院校。校舍原是瀧江別墅,芳園是別墅的別稱。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顧達德學院 匯聚共產黨專才的香港大專院校

2021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週,機器人表演
當代中國-金燦榮
金燦榮

金燦榮看第四次工業革命 中國地位舉足輕重

農田、貨櫃船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從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差異

共同富裕
Qiyuan Lu
盧麒元

盧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國擴大經濟共同體成關鍵

貴州;大數據;東數西算
當代中國 時評

從貧困省到大數據中心 貴州如何練就「中國數谷」?

中國在智慧科技養老上仍有很大發揮空間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新華網
新華網 時評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術賦能養老服務

人民幣暫時難以取代美元地位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雷鼎鳴
雷鼎鳴

雷鼎鳴看中國經濟|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障礙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當代中國-中青時評
中青時評

「鐵路+旅遊」激發旅遊市場新動能

中美關係尚未到解凍階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美關係|歡迎中美關係「解凍」 但美國必須來真的

呼倫貝爾草原
陳萬雄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

中國願意和世界各國落實多邊主義
當代中國-央視快評
央視快評

中國經濟|攜手共促開放共享的服務經濟

霞飛宸

霞飛宸解說馬遠《水圖》:取材及手法絕無僅有

 美元人民幣
翟東升

翟東升從日德匯率政策 預示不干預人民幣升值利多於弊

當代中國-林奮強-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香港第一次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林奮強
林奮強

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 香港第一次

當代中國-名家-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當代中國-金一南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樊錦詩

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張信剛

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當代中國-名家-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當代中國-莫言
莫言

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當代中國-名家-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當代中國-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 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當代中國-吳家瑋-吳家瑋窮小子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當代中國-吳家瑋
吳家瑋

吳家瑋窮小子 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當代中國-李光耀-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當代中國-李光耀
李光耀

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當代中國-單霽翔-今年故宮600歲
當代中國-單霽翔
單霽翔

修繕保育 北京故宮迎來600歲生日

當代中國-時空筆記
時空筆記

高級餐廳講電話 新人類新鮮事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