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2-25
近年共享交通出現,衝擊傳統公共交通。回溯香港歷史,半世紀前,公共小巴最初也是以非法白牌車的姿態問世,至今卻成為香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
1960年代,香港人口膨脹,巴士、火車等專利交通發展追不上社會需求,非法白牌車應運而生。當時的白牌車,有的是私家車,較多是以客貨車改裝的九座小巴,因此有「九座位」或「九人車」的別稱。1967年「六七暴動」期間,巴士司機響應工人罷工,全港交通癱瘓,白牌車成為當其時主要交通,數量不斷增加。
暴動後,警方一度嘗試嚴打白牌車,但違例載客個案實在太多,遏示交通運輸工具嚴重不足的問題。
後來,政府委託交通處交通諮詢委員會就非法小巴經營進行調查,事後建議小巴合法化,並於1969车7月獲得立法會三讀通過,由政府發牌規管,每架小巴限載14人。「九座位」從此變成「十四座」。
最初政府並無就小巴的路綫和收費設限,車資自由決定,乘客於不同時段乘坐小巴到同一地方,收費亦可能有異。
不過,法例明確列出小巴禁區範圍,限制司機在有關路段行駛或載客。歌手尹光的名曲《十四座》一句「受盡多條嚴禁例,兜客難兜多籮籮」,就唱出當時司機心聲。
早期的小巴全屬「紅Van」,綠色的專線小巴在1974年才出現。十多年後、1988年今日(2月23日),行政局因應需求批准小巴加設座位,由14座增至16座,惹來兩間專營巴士公司九巴及中巴不滿,直指此舉嚴重損害他們收益,聲言向港府追討損失,但後來不了了之。
由「九座位」到今天的「十九座」,由紅Van到綠Van,甚至近年推出接載輪椅人士的低地台小巴,半世紀以來,公共小巴在香港交通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儘管近年隨着鐵路網發展,小巴載客量漸減,但目前全港每日約1,200萬的公共交通乘客,仍有14%、即約170萬人次由小巴接載。
小巴的地位依然無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