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2-18
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七,是「人日」,民俗學家說這個節日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對人思念和祈福的日子。作為移民人口眾多、傳統文化不算濃厚的香港、澳門,人日這一天大家至少會互相說聲:「生日快樂!」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則依然重視慶祝這一天,不說不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不少都保留食「七寶羹」和「撈魚生」習俗,只是當中的材料就因地域不同, 而各有特色。
傳統美食七寶羮 各市不同的七樣菜
「人日」這節日,早於晉朝董勛的《答問禮俗說》已有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第七日是女媧造人的日子,是為人日。
歷史上,「人日」是人們重視的節日,漢朝東方朔《占書》中就「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利臣和會」的說法,當中,古人以「人民安」和平安逸為上。隋朝就有「人日」不得行刑的規定。「人日」是一個對人愛護尊重、祈福納吉的日子,大家都盼生活能過得更好。

粵港澳大灣區位處廣東省,大部分是廣州粵語系人,還有惠州客家人,以及沿海一帶的潮汕人和福建人,而深圳、香港、澳門、珠海更是有不少北方民族的移居城市,過年擁有多元文化。
廣州、客家、潮汕、福建人在「人日」都有吃「七寶羮」的傳統,而所選的七樣菜因地域土壤不同而各有變化。
例如,廣州人這一天要吃七樣青菜造成的「七寶羮」。七樣疏菜分別是芹菜、蒜、葱、芫荽、大白菜、生菜、油麥菜,下鑊一起煮成一鍋湯小菜,是老一輩的廣州人一貫的習慣,寓意身體健康,來年更旺更有財(菜)。
廣州要吃七樣蔬菜 東莞烹調要菜中有魚

東莞於民國時期開始,「人日」已是東莞重要的節日,各家各戶會把年三十蒸好的年糕切成片,煎成金黄色,伴以水果、糖果大桔等供奉祖先,祈求一生平安;同時奉上一碗「七寶羮」。
東莞有客家人及潮汕人,所用的材料不盡相同。住在東莞的潮汕人用的七種菜,有芹菜、蒜、韭菜、芥菜、芥蘭、春菜、厚瓣菜。而居於東莞的客家人則只有五樣菜,有客家人用的芹菜、蒜、葱、韭菜,以及有廣州人會用的芫荽之外、加入自己特色的魚和肉。
中山江門大不同 七種水果代替菜
而散在廣東省的福建人,「七寶羮」的材料有一貫的芹菜、葱、蒜、韭菜,廣州人用的大白菜、潮汕人用的芥菜之外,更有自己本土特色的薺菜和菠菜,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
至於位處粵港澳大灣區南部的中山和江門,「人日」也有「七寶羮」或「七寶齋」的傳統習俗。不過,中山和江門的用料可以是七樣疏菜,也可以是用七種水果。中山人這天多數不做飯,只吃齋菜水果,更多的會煲粥炒粉或炒麵,然後出外參加村子舉行的社火活動,直至晚上才盡興而回。
芹菜代表勤力 蒜會打算 韭菜寓意長久 葱聰明
芹菜代表勤力、葱象徵聰明,蒜會意精打細算、芫荽寄寓有緣份、韭菜意指幸福長久、春菜意即年年富足,在人日用七樣菜做成的羮,會為來年帶來好兆頭,有去除邪氣、醫治百病的功效。而客家人用魚一起煮,取其「有餘」之意。
肇慶佛山撈魚生 寄意來年風生水起

粵港澳大灣區東莞,以及西邊的江門和肇慶,「人日」流行的習俗,就有「撈魚生」。魚生會用九江魚生,逐漸演變成鮭魚魚生片,配料有生菜絲、西芹絲、沙葛絲、黄瓜絲、紫包菜、薑絲及花生碎;醬料則以酸梅膏加桔子汁糖水調配而成。
佛山順德等地人在人日撈魚生時,眾人圍在一起,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一個大盤子裏。大家站起身子來,邊揮動筷子搞動魚肉疏菜,邊說:「撈起!、撈起!、發呀!、發呀!」,撈時動作愈撈愈高,取其「步步高陞」、「風生水起」、「愈撈愈旺」的意頭。
「人日」撈魚生的習俗,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也特別流行,新加坡的超級市場甚至有一盤子撈魚生,像壽司刺身一樣的任人挑選購買,在初七人日作為節日食品。

2,000年來,中國文化傳統中,人們都重視重正月初七的「人日」,用來祝福「人」在新一年的興旺順利,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多元的文化裏,不少習俗在水土各異的客觀地區環境下,變化成具地區的特色。
誠如老一輩的農民說:「這天人們若找不到七樣菜,會在各農田隨意拉出一兩樣菜,沒有農民會在意的。」粵港澳大灣區重視的也是「人」,人材與智慧,迸發出澳港澳大灣區各市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