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饭喝茶,都用“食”字,“食饭”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当中又最爱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并不一样。“工夫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据说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种,慢慢演变成一种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动作及过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话的意思是仔细、讲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个细小的...
侬好:上海话与邵氏影城 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话,即上海吴语(又称沪语)则于1930年代曾盛极一时。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电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内人都懂一两句上海话。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电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板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宁波上海话:“阿拉”(即我们)、“侬好”(即你好)、“谢谢侬”(即谢谢你),懂者不多。 老板是上海人,编剧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话曾一度充斥了整个片场,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话,千万别...
“十三点”与“十二点六十分” “十三点”这上海方言,词义大抵是怪里怪气、傻头傻脑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由于使用频率极高,由“十三点”这方言衍生出不少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隐词或暗喻,看得令人会心微笑。 例如“B拆开”便是“十三点”的同义词,只不过这词语已化身成一道谜题,要人动动脑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开,就成一竖一弯的阿拉伯数字“13”。 另一个表示“十三点”的隐词是“十二点六十分”...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有什么是借春雨而寄情的凄美诗句呢?这里便有名句:“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它出自谁人之作,又指什么呢?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春雨》,全诗如下: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借助春雨的迷濛,烘托出别离的寥落与思念的真挚。当中“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好雨知时 万金欲买初无价 古人描写春雨,会媲美为“万金”,或是“无价”品,字句还有优美。这两句出处何在呢? 这两句出自《点绛唇 · 春夜喜雨》,是元代文学家王恽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如下: 好雨知时,万金欲买初无价。 种花才罢,似为芳枝下。 花重宫城,好个风人雅。 从飘洒。探花走马。明日春如画。 这首词以“春夜喜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词中“好雨知时,万金欲买...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来临,大地回春。在古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描写,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具体怎样理解呢? 这两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全诗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描绘了早春时节西湖的美景。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沿途看到早莺、新燕、野花、浅草,从中感受到春天...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要怎样才知道大地回暖?古人往往把眼前的情景刻画在画或诗中,让一幅幅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跃然于纸上。 北宋有一位名僧惠崇,他精通画画,常能把眼前美景用画笔呈现出来。有一天他看到眼前的桃花绽放了两三枝,又看到江水上的鸭子悠然畅泳,于是就用画笔把这瞬间描绘下来。 后来,诗人苏轼又在此画上题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中一首便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如今...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踏入初春,大地生机再现,这句古诗“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便把这样的大自然情景,表露无遗。具体又如何理解呢? 这句诗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以“天街小雨润如酥”形容春雨的轻柔与滋润,仿佛大地被一层薄薄的酥油覆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了草色初现时的朦胧感,远看似乎已经绿意盎然,但走近却又难以捕捉。 这种若隐若现的景象正是早春的特点,展现了大自然的微妙变化,令人对未来充...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大家想到什么?这句话原来有“春色满园”的正面意思,又如何理解呢?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句诗字面意思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盛开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了。然而,它背后蕴含更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象征。 诗人本想游园赏春,但园门紧闭,无法进入,然而,墙外的一枝红杏却让他感受到满园的春色。“春色”指的是春天的美景,...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春回大地,有什么古诗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情景呢? 有一句话:“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出自宋代张栾的《立春偶成》。这句诗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景象,表达了春天到来的微妙变化。 “律回”指的是阳气回升,暗示春天的归来。 “岁晚”是指一年将尽之时,此时冰霜逐渐减少,大地开始回温。“春到人间”顾名思义,就是指处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草木知”则赋...
正月十八:十八落灯 人家啖面 农历正月十八,《仪徽岁时记》有这样的记录:“十八落灯,人家啖面”。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天被称为“落灯日”,意味着灯会结束了,繁华热闹的元宵节过去了,过年也正式结束了。按照习俗,人们会将各式悬挂的灯笼取下来,收好以备来年再用,这个过程就叫“落灯”。 又有俗语说:“上灯圆子落灯面,再吃圆子等明年。”意思是说,上灯(元宵节)时要吃汤圆,而到了落灯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吃面条,寓意新的...
正月十六游百病 游了百病不生病 农历正月十六日,民谚道:“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是什么意思呢? 正月十六游百病之说,在唐代民谣中便有:“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是元宵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百病”又叫“走百病”。“走病”的参与者主要为成年女性,她们在正月十六夜间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过桥,或游走外地,走过后便能远离疾病,消灾解难。 清代萧智汉所辑《月日纪古》...
正月十四:喝亮眼汤 农历正月十四,被称为“试灯日”,有“喝亮眼汤”的特色习俗,为什么呢? 这一天,人们把花灯挂出来,各人亦纷纷走出家门,欣赏街上各式各样的花灯,为元宵节作好准备,因此称为“试灯日”。民间童谣中,便有一句“十四灯正明”。 此外,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及嵊州县,这一天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习俗,称为“喝亮眼汤”。 “亮眼汤”其实是青菜麻糍汤。在新昌、嵊州,人们将麻糍切成一条条...
正月十三:灯头日 农历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日”,有“点灶灯”的民间习俗,为什么呢? “十一叽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是中国民间的一首童谣。 在正月十三这一天,民间有“开灯”的习俗。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在这天开始试一试点燃自己造好的灯,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灯头日”。 这一天人们还会在厨灶下点灯,即是“点灶灯”。从正月...
每日一词 520 昨天5月20日,不少年轻男女都像过情人节一样庆祝,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什么是“520”呢? 普通话“520”就是“我爱你”,中国各地方言又怎么说“我爱你”呢? 上海话:吾老欢喜侬额;宁波话:阿拉腊月子福啊侬;南京话:吾对你蛮有意思滴;重庆话:我只有愣个喜欢你了;开封话: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话:俺楞中你了;山东话:俺喜憨嫩;山西话:额待见你;合肥话:吾好算你;江苏话:我古西你;天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