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1-23
农村往后发展了10年,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种兼业搞工业的劳动力达9,600多万,接近1亿人。到了90年代初,更增至1亿2千万人。
温铁军看逾亿农民投入工业 城镇企业占工业增加值一半

那个年代,在8亿农民中,约有1亿人转移了,但不造成交通压力和社会负担。
农民每天早起在家门口做一点农务工作,然后8点钟骑单车去工厂上班,下午5点钟下班后回家,还能够做两小时农务工作。那时候,多业态在农村地区被自然整合。
为什么农村工业化发展这么快?在苏州南部和浙江北部,有很多集体经济还是计工分的。
你进工厂上班,不一定拿到比农业劳动力高很多倍的工资,因为在大田劳动非常辛劳,要受着恶毒太阳的暴晒,又突然下大雨可能令人生病,因此农业劳动辛苦程度比在厂房上班的人更甚,后者在有瓦遮头的地方工作,或者还能开着风扇,因此,论工作的艰苦程度,做农业劳动力的人能够拿到高工分,而进入工厂的人反而拿低工分。
于是,工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被集体占有。因为集体用本村的地、各种原材料、劳动力都不用钱,在所有这些条件下,导致农村原始资本静悄悄的累积,而不会像马克思(Karl Marx)所说的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压榨。
短短10多年间,中国的农村工业化占了整个工业增加值一半以上。
因此,中国度过了1970年代债务危机,跟其他发展中国家走了不一样的路。它是一个客观过程,过程中导致大量农民形成半农半工的就业。它极大的节约了劳动力必须到城里的转移成本,而这些转移成本就转化成为中国的改革红利。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中国走出危机的现象。
总结80年代的时候,当年很少文件承认这是党领导下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延伸阅读:温铁军回顾80年代农村3大创造 城镇企业成功带动城市工业
温铁军忆农村工业城镇化增长快 抢基建原材料冲击城市经济秩序

原来我们的工业计划只是在城市,大量的资金分配、原材物料等等都是分给城里的。当突然出现了一个能够占到工业增加值一半以上的农村工业,它的原材物料、资金、市场怎么办?它极大的冲击了原有在城市形成的一套体制。
当农民搞加工业,原材物料就紧张了。农村发展城镇化,就有10倍的增长,基建、三材、水泥、玻璃、钢材等等也就紧张了,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秩序。这也是个客观情况,我们是要承认的。
延伸阅读:温铁军回顾1980年代农村改革 跟财政赤字息息相关
更何况,农民拿不到原材物料时,怎么办?只好尝试送礼。从那时候开始,这些事情开始受到批评。然后,慢慢地变成了请客吃饭,再进一步是那些低端第三产业(例如食堂的服务业)就发展起来了。
当时我们有个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替农民、乡镇企业说话。后来经过谈判后,每年会特定给农村资金。(八之六)
(转载自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