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1-25
习近平月前曾就中国经济发展提出过“内循环”概念,后来中国官方又补充,“内循环”以外,还要加上个国际国内的循环,“双循环”才是较准确的策略。
雷鼎鸣看中美关系:特朗普破坏全球生产链
“内循环”应该是指生产与消费基本上自给自足,最极端的情况是就算割断一切对外经济关系(Autarky),也可自力更生,经济持续运转下去。
当然实际上,中国毋须进入Autarky状态,但可能是为了排除别人误以为中国会走上闭关锁国之路,所以再加上个“双循环”的说法。虽则如此,我们也可看出中国的发展策略中,已重视保证即使在较恶劣的国际环境下,经济也能少受外国的干扰。

此种取态,自然是与特朗普政府不断推动一些损人害己的贸易政策有关。过去30、40年来,全球化为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很多企业都以整个世界作为她们的市场,大家都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分工生产,分了工后可集中资源去生产较为单一的产品,市场大了,生产经验累积快,技术也就进步快。这又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链,每间企业都只负责生产链的一小部分,缺少了任何一环节,生产链都可断裂,世界同受其害。好处是生产效率可大幅提高,大家互相依存,可减少战争。世界性的市场还可带来一个好处,大家都要抢夺市场,竞争压力大,也就可倒逼企业进行内部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推高生产力。
对中国而言,改革开放40多年,带来了人均收入上升了30、40倍,中国不少产品行销全球,独步天下。对美国而言,资本家发了大财,普通人民也得享廉价而又有基本素质的消费品。若非中国的供应压低了物价,美国拼命印钞票的政策,会造成严重得多的通胀,大大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
特朗普不懂这道理,他以破坏全球生产链作为武器,其后果虽然对美国不利,但此揽炒策略,当然也会损害别人。形势如此,各国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避免被美国拖累。局部的去全球化、走回头路,是必须的选项。

对中国而言,某些较倚赖美国的产品,例如高端的芯片,不是中国没有能力生产,看看与国防有关但又完全国产的高端芯片便知道,而是美国能较便宜地大量生产,中国自己制造,不符合经济原则,但如果情况改变,中国加大投资,假以时日,便可自己量产,美国便会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一失去后,芯片企业收入大减,耗资极大的研发工作便会被削,长远反而有可能把芯片龙头地位让给中国,这也是美国芯片业巨企的担忧之处,所以她们要努力游说美国政府不要弄出这么多出口限制。
中国人忍耐力胜美国人
去全球化肯定会损害经济,引起多大的衰退要视乎回头路走得多远。这回头路如何走,又要看今秋美国的选举特朗普是否输掉。现在各国还要应付疫情,对去全球化的路程应走多远,多多少少都持观望态度。中国应如何回应?
“内循环”或在关键领域上可在短时间内自力更生,应该是首先追求的目标。一个例子是防疫用品,在疫情初期,中国自己也不够,但其工业系统却可短时间内调整,扩大产量。
第二个目标应是继续开放,占据市场,把自己放在一个充满竞争性的环境中,才有动力自强不息。
第三个目标应是增加自己的储备,这包括能源储备、粮食储备、外汇储备、人才储备。这方面中国是优而为之的,中国人遇过无数苦难日子,懂得居安思危,很愿意储蓄,也肯不惜工本投资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忍耐力抗逆力也久经考验,看看封城期间武汉人的坚忍能力,及美国人连口罩也不肯戴,疫情下仍到处玩乐,我们轻易可知中国人在忍耐力上完胜美国人。没有足够的忍耐力,便很难在去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中成为赢家。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28/08/2020《晴报》,标题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