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16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能源类提案汇总的高频热词。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中国对环保贡献大 努力达至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这些年,中国在“绿色”、“低碳”方面不断努力。譬如已在今年3月1日实施的长江保护法,既是为了保护长江,也是为了绿色发展。沿江省市瞄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自觉推动绿色回圈低碳发展。黄金水道不断释放绿色效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潮流壮阔澎湃。
更好实现“碳中和”,植树造林必不可少。
海南三沙,几代人数十年持之以恒“漂洋过海来种树”,让岛礁的沙石荒地生机勃勃;河北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用了不起的变化成就了“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在荒山荒漠处,在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无数人早已在默默努力,为美丽中国奉献出自己的一点一滴。
植树造林治荒漠 中国在碳中和下苦功
今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第43个植树节。以植树节为契机,在更广的范围内宣导生态文明理念,宣扬生态环保意识,将“植树”和“绿色”重新定义。
我们一年又一年的义务植树,好比春风和雨露,让绿色“理念”和“意识”生根发芽,更是为“碳中和”贡献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树木扎根生长,也像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根须深深地向下扎在祖国大地上,高品质发展的新芽才能向上不断延展,绿色低碳发展才能开花结果。
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实现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在传统能源“减煤”、“脱碳”的过程中,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正强势突起。在之前的脱贫攻坚战中,我国推行多种形式的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建成了成千上万座遍布贫困农村地区的“阳光银行”,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大到企业转型,小到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节能家电、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餐具……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从2021年到2060,40年要干成“碳中和”这件大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持续时间长,目标任务重,需要一年一年的推进。当此之际,更需要每年都有一个目标来实现,把小目标汇成大目标,才能有最后的“奇迹”。
这件长期要干的“大事” 、“惠民事”,更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高碳”上做减法,在“低碳”上做加法,中国的“碳中和”一定能完成任务,美丽中国定会愈来愈美。
(转载自11/03/2021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