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0/02/2024
清遠,大家對於這個位於廣東省中部偏北的城市有甚麼印象呢?
除了遠近馳名的「走地雞」,其實還有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全國聞名的「清遠經驗」。
改革開放|「清遠經驗」源自工廠內部改革 舊體制生產效率低
所謂「清遠經驗」,是指作為當時全國1,500多間小型氮肥廠中的其中一間,清遠縣氮肥廠在1978年作出的一項重大改革,一下子令工廠扭虧為盈。
1978年的清遠縣氮肥廠財政狀況極差,自1970年試生產開始,直到1978年都連年虧損,從沒有盈利。
清遠縣氮肥廠的最大問題是產量低,難以滿足對肥料、氨水等產品有極大需求的農民。
但無奈地,當時國家奉行計劃經濟、「大鍋飯」,任何人不論工作表現如何,所獲得的酬勞都是一樣。
如此一來,供不應求的問題在農忙時更加明顯,以致縣委書記需要坐鎮工廠以督促生產。
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推出「獎勵」 工廠產量釋放扭虧為盈
到了1978年中期,評論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全國引發「真理標準大討論」,平民百姓被桎梏的思想,終於逐漸得到解放。
藉着風氣改變,清遠縣氮肥廠召開討論大會,商討解決供不應求的辦法。與會者各抒己見後,大多數人都認為,要有出路,就需要「獎勵」。
同年7月,改革悄悄地在廠內開始進行。管理層設立總額達5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與產量掛鉤獎金。根據每更(8小時)的最高產量,獎勵共有3個等級。一等獎每人獎勵1.2元、二等獎獎勵1元、三等獎獎勵0.8元。
最勤奮的工人,除了工資外,每個月還能再額外獲得10至20元的的獎金。
有了「獎勵」之後,效果立竿見影,清遠縣氮肥廠在1979年已經扭虧為盈,年產量從不到3,000噸,急速增長到1.5萬噸。
財政狀況大幅改善後,清遠縣氮肥廠亦善待辛勤工作的每一位工人,一口氣在外購置及興建70多間職工住宅,甚至興辦學校,實現了「幹部帶頭幹,工人跟着幹,重活搶着幹」的理想情景。
改革開放|「清遠經驗」獲省級高官認可 從地方向全國推廣
清遠地方政府見到成效顯著,順勢將清遠縣氮肥廠的做法,向其他縣辦國營工廠普及,推廣「超計劃利潤提成獎」,「清遠經驗」正式誕生。
1980年7月初,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親自來到清遠調研考察「清遠經驗」,給予高度評價。
從此,「清遠經驗」正式向全省、全國推廣。
清遠縣氮肥廠開創敢為人先的改革之路,而「清遠經驗」就是開創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先河,突破舊體制束縛,是清遠市的改革開放重要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