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清代「八旗」知多少?

編輯︰流螢

  在清宮劇中,經常會出現「八旗子弟」一詞,究竟清代的「八旗」指的是什麽?又是哪八個?具體是如何排名?

   八旗,指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的組織,集軍事征戰、製造生產與行政管理於一體,形成一套完整的編制。

  八旗是8道顔色的旗幟,亦代表着8種身份地位,按旗籍順序區分,分別是「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以及「下五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清代八旗分別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以鑲黃旗為八旗之首。(當代中國製圖)

  所謂的「上三旗」,即是由皇帝親自掌管的三旗,為皇帝親兵,地位崇高,按照清朝規矩,只有「上三旗」的人才能擔當紫禁城内的官職。

  「上三旗」中,以鑲黃旗為首,很多清代皇室成員都是出身自鑲黃旗,像是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乾隆帝的孝賢純皇后,包括高級官員如名臣和瑛等亦是鑲黃旗。

  而「下五旗」則是居「上三旗」之後,由諸王、貝勒、貝子等宗室王公統領,「下五旗」的主要職責是駐守京師及各地,並不能進宮服役。

  延伸閲讀:我們的故宮|皇帝的衣櫃有什麽衣服?

中國文化通識|古代的必修科?六藝是甚麽?

趣談中國文化 |「四海為家」竟是讚美皇上之詞?

中國文化通識|地名「陰陽」有甚麼玄機?

趣談中國文化|形容交通便利 古時用的竟是「四通五達」?

相關標籤

九龍壁與「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象征帝位,這個詞出自《易·幹》:「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而紫禁城內就有不少象徵九五之尊的地標,其中一個就是九龍壁。

  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的皇極門外,有一座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的九龍壁,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該九龍壁建於乾隆三十七年(772年),壁上有九條大龍,正中央是黃龍,兩側各四條行龍。 

  古人把數字分為「陽」和「陰」,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九五」之制是為天子之尊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