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俚語|念五兩

  假如現在問人甚麼是「念五兩」,可能並沒有多少能夠答得上。「念五兩」是甚麼意思呢?

  清朝至民國時,在省城廣州有很多妓寨(院),娼妓盛行,因此有很多跟妓女有關的俗語出現。昔日的恩客不乏與妓女日久生情、而帶走妓女的情況,這種情況經常被人取笑,「念五兩」就是這個意思了。

  為甚麼叫「念五兩」呢?

  「念」又可等作「廿」,「念五兩」又可以稱作「廿五兩」,以一斤為十六両計,「念五兩」就是一斤九両了,因此,「念五兩」就是斤九。「斤九」諧音就是「跟狗」,而妓女跟着恩客,便被戲謔為跟狗了。

  現在已沒太多人懂得「念五兩」這個俚語了。

  延伸閱讀:何謂「唔理三七廿一」? 

「着衫」是古代用語?

  穿衣服,廣東話又可說成「着衫」。當中代表穿上的「着」字,原來是沿用古時用法。

  漢代《樂府詩集·木蘭詩》中說:「脫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這首著名的木蘭詩中,描述木蘭脫去戰時軍袍、穿上舊日衣服的場景,當中的「着」,就是「着衫」的意思了。

  元代馬彥良的《一枝花·春雨》也有這個字:「穿一領布衣,着一對布履。」此處的「着」就是「穿着」或「穿上」。

  不過如今普通話口語中,較少用...

「廿」為甚麼這樣寫?

  我們寫「二十」,為甚麼又可以寫成「廿」?

  中文大學的網上「漢語多功能字庫」就有精簡的解釋。

  甲骨文由兩個「十」字合併成「廿」,本義就是「二十」。《說文》:「廿,二十并也。古文省。」也就是說,甲骨文「廿」為兩個「十」相連,又或可以寫成「卄」。甲骨文「廿」用作數詞,指二十,《甲骨文合集》曾經出現過:「廿牛」、「入廿」,指貢納了二十(塊龜甲...

消失的俚語|跑馬射蚊鬚

  數年前,在銅鑼灣有一家名為山旯旮的餐廳,店內有一塊巨大的以霓虹光管設計的大字牌,寫上「跑馬射蚊鬚」,到店內的食客都紛紛打卡,將相片放上社交平台,一時成為網紅地標。「跑馬射蚊鬚」是甚麼意思呢?

  形容事情困難重重,會用「難過登天」、「Mission Impossible」,而在上一代廣東人,則有一句頗生動的形容詞 ,就叫做「跑馬射蚊鬚」。

  所謂蚊鬚,就是蚊子的腳,因為蚊子身小腳長,小腳看起來有點像胡鬚,所以粵語便說成「蚊鬚」。

  想像一下蚊鬚那麼幼小,即使神射手亦很難用箭射穿,更何況是...

囡囡

音︰naam4 naam4

       音︰naam4 naam4。意思是指小女孩,但粵音讀「南南」,而非「女女」。

     「轉眼間,你囡囡已經長大了不少﹗」指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婷婷玉立。

       囡字從女及口,本義為小女孩。囡字屬於方言字,蘇滬方言稱小女孩作囡,一般指6-9歲的小姑娘,類似我們常說的寶貝。粵語稱呼小女孩也有「囡囡」之說。粵語「囡」應與「南」、「男」等字同音。

      清.王應奎《柳南隨...

生骨大頭菜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為甚麼?

  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都會用到。但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吃菜時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農民會以「種壞」來形容這種不好的大頭菜,而「種壞」又...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老太太上電車」下一句是甚麼?

  「老太太上電車」這一句是老北京的歇後語,流行民國時期的北京,現在已很少人這樣說,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

  在民國時期(大約上世紀20至40年代),北京流行一款有軌電車(俗稱鐺鐺車),是當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電車沒有自動門,上下車全靠售票員「銅哨子」來指揮:哨子響一聲,表示乘客上了車,司儀可以開車,而哨聲兩響,則是提醒乘客注意下車或緊急停車。

  因為司機靠聽哨子聲開車或停車,乘客如果動作慢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