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古代四大名琴分別是?

編輯︰流螢

  古代有「四藝」,分別是琴、棋、書、畫,當中的「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擁有3,000多年歷史,稱為古琴或七弦琴。中國古代名琴眾多,大家知道最著名的「四大名琴」,到底是哪四把嗎?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分別是「號鐘」、「繞梁」、「綠綺」、「焦尾」。

  「號鐘」是周代的名琴,此琴琴音宏亮,猶如激蕩的鐘聲和號角聲,所奏出的旋律帶有悲涼之意,能讓人感動流淚。

  相傳,古代著名演奏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後來由齊國君主齊恆公收藏。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圖為北京故宮首個古琴文化展上,展出的傳世名琴「大聖遺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閲讀:穿越3000年 「活」在當下的古琴

  所謂「餘音繚繞,三日不絕」,當中提到的「繞梁」,其實就是指四大名琴之一的「繞梁」。

  「繞梁」製作年份不詳,相傳是一位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這把古琴以「繞梁」為名,可見其音色特點,餘音不斷,繚繞回蕩,令人沉醉。

古琴琴譜《神奇秘譜》由明代藩王朱權所輯,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刊印減字譜古琴曲集。(網上圖片)

  「綠綺」是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所演奏的古琴,由梁王所贈。

  相傳,「綠綺」通體為黑色,隱隱泛着幽綠色,猶如綠色藤蔓纏繞在古木之上而得名。

  其琴身刻有「桐梓合精」的銘文,意思即是桐木及梓木結合的精華,製作技藝尤為精湛,搭配絕妙的琴音,「綠綺」一時聲名大噪,更成為古琴的代名詞。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遼寧省博物館舉行「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展出國寶級文物《唐伏羲式九霄環佩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焦尾」的製作者為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以一段在烈火中尚未燒完的梧桐木所製。

  由梧桐木製成的「焦尾」音色悅耳不凡,因琴尾還留有燒焦的痕跡而得名。「焦尾」後來為齊明帝所有,明代時由王逢年所藏。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通識|古代五音是哪五個?

中國文化通識|七巧板 竹蜻蜓 古代兒童玩具知多少?

中國文化通識|甚麼是六書?

趣談中國文化|成語「五花八門」 「五花」和「八門」指哪些行業?

中國文化通識|四大名樓是哪四座?

相關標籤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