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姜子牙戰驅神獸「四不像」原來是它?

編輯︰黄雅言
撰文︰謝小明

  武王伐紂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他能成功離不開一個功臣,那就是姜子牙了。姜子牙統帥三軍大破商軍,為周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據說率領三軍統帥姜子牙在戰場不是乘坐戰車,而是騎着「四不像」。「四不像」是怎樣的珍稀神獸?

似鹿非鹿 似驢非驢 「四不像」麋鹿有神秘之身?   

  古人講的靈獸「四不像」,在古書中稱為「麈」,是中國特有的珍獸,堪與國寶大熊貓比美,其實也就是麋鹿的一種,是中國十大瀕臨絕種動物之一。

  據《俗語考原·四不像》載,「牠頭似鹿,蹄似牛,尾似驢,頸似駱駝」,故有「四不像」之稱。

傳說姜子牙當年正是騎着麋鹿上戰場,這種動物至今還瀕臨滅絕。(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麋鹿原生於長江中下游的沼澤地帶,在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野生的麋鹿幾乎於漢朝末年時瀕臨絕種。至元朝時,僅存的麋鹿被運到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飼養,到清朝時,皇家獵苑還有200多頭麋鹿。

  1865年,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在北京考察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世人才第一次從學術角度認誏麋鹿。他後來將一對「四不像」運到歐洲,但環境的變化差點令麋鹿滅絕,最後幸得英國一名貴族買下歐洲各地的麋鹿在英國集中繁衍。

「四不像」英文名為大衛的鹿

  因為這樣,麋鹿的學名雖為Elaphurus davidianus,但因為戴維德(Armand David)首先帶進歐洲的關係,它的英文俗名亦稱為「Père David's deer」,即是「大衛的鹿」。

  直至1985年,中國從英國迎回22頭年輕的麋鹿,放養於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原皇家獵苑),「四不像」成功回到故鄉中國。

      那麼,「四不像」為何又有不倫不類的意思呢?

  答案顯而易見,「四不像」是鹿、牛、驢、駱駝的合體,甚麼動物都不太像,於是被用來形容做事不合法則、不倫不類的意思。

  延伸閱讀:8000頭麋鹿

趣談中國文化|不止「清明時節雨紛紛」! 一文看清5大清明特色諺語

中國文化通識|甪端是甚麽?

中國文化通識|古代十二律是甚麽?

中國文化通識|五彩是哪五種顏色?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

「着衫」是古代用語?

  穿衣服,廣東話又可說成「着衫」。當中代表穿上的「着」字,原來是沿用古時用法。

  漢代《樂府詩集·木蘭詩》中說:「脫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這首著名的木蘭詩中,描述木蘭脫去戰時軍袍、穿上舊日衣服的場景,當中的「着」,就是「着衫」的意思了。

  元代馬彥良的《一枝花·春雨》也有這個字:「穿一領布衣,着一對布履。」此處的「着」就是「穿着」或「穿上」。

  不過如今普通話口語中,較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