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隑隑

   當看到一篇文章很長的時候,你可能會說:「文章長隑隑,點睇呀!」

   「隑」字在西漢揚雄(前53-18年)《方言》中有所載:「隑,陭也。」另卷七:「隑企,立也……委痿謂之隑企。」意思指梯子、站立、不能行走的意思。

   在三國魏張揖(生卒年不詳)撰的《廣雅》中,「隑」字出現了三次,分別有「長也」、「立也」、「陭也」之解釋。

   而有趣的不在「長」的意思,而在讀音上。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隑隑者,長也。俗讀隑,若桂林語之『來』。」

  據粵語審音配詞字庫,「隑」字粵音讀為「goi1」,音「該」。但《廣州語本字》則讀「lai4」,音「賴」,兩者發音截然不同。《廣州語本字》的標音與我們今天的讀音相近,屬方言讀音,讀的時候發成「長賴賴」就是了。

   延伸閱讀:水蛇膥咁長 

你有沒有「讕醒」?

  如果有人動不動都「插嘴」發揮自己的見解,實際卻「無料到」的話,我們會大罵「懶醒」。   原來,「懶醒」的正字是「讕(音欄lan2)醒」,就是假裝聰明的意思。

  這個字在《廣州話普通話詞典》就有收錄,正寫為「讕」。

  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字是經常出現的,例如「讕靚仔」、 「讕好人咁」、「讕叻」、「讕得戚」、「讕高竇」、「讕正經」、「讕有寶」等等。

  周星馳在主演的《唐伯虎點秋香》就有一句:「你唔好讕醒,你捉我字虱之嘛!」

  延伸閱讀: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

一帗

  「一帗」的「帗」字大家懂得讀出來嗎?這樣標音一帗(音弗),大家一定明白是甚麼了。

  廣東話中的「一帗(弗)」,意思是一小部分。

  《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一幅巾也」。《漢書 · 食貨志》:「布帛二尺二寸為幅」,未到一匹。在古時,做衣用布匹都以「匹」計,未到匹就有很少一幅布的意思,意思就是小小的一塊布。

  到了現代,一帗也就是用來指某東西的一小部分的意思。

  延伸閱讀:「二打六」原...

厯厯亂

  房間太亂沒有打理、工作桌上堆滿雜物,我們都會忍不住說一句「咁立立亂呀」!

  「立立亂」正確寫法應該是「厯厯亂」。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形容亂之詞也,俗讀厯厯,若立立。」

  「厯」一般被視為「歷」字的異體字,原本有經過的意思。

  但放在「厯厯亂」中,就沒有經過的意思了,不少語言學者認為「厯厯亂」是方言中約定俗成的講法。

  延伸閱讀:亂噏廿四 

密密卙

  我們與好朋友有說不完的話時,會被人笑說:「有甚麼事密密斟?」   原來「密密斟」正確寫法應該是「密卙卙」。

  這個字早在東漢已出現,《說文·十部》:「卙卙,盛也。……汝南名蠶盛曰卙。子入切。」。清代段玉裁(1735-1815)注《說文》曰:「此汝南方言也。今江蘇俗語多云密卙。卙音如蟄。」說明此字本為河南、安徽方言中形容名蠶之多之美的樣子,清代江蘇等地俗語就有「密卙」一詞。

  至於讀音也挺有趣的。「密密卙...

520

  今天5月20日,不少年輕男女都像過情人節一樣慶祝,「520」是怎麼來的呢?   

  普通話中,「520」的發音和「我愛你」類似,於是在網絡上開始流行起來。

  中國各地方言又怎麼說「我愛你」呢?

  上海話:吾老歡喜儂額;寧波話:阿拉臘月子福啊儂;南京話:吾對你蠻有意思滴;重慶話:我只有愣個喜歡你了;開封話: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話:俺楞中你了;山東話:俺喜憨嫩;山西話:額待見你;合...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

  中文有趣的地方,在於相同的字會因不同的詞性或讀音,變化出不同的意思,有時還會令人捧腹大笑。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明明明明明白白喜歡他」中,涉及的字都很簡單,但整句連在一起卻讓人摸不着頭腦。

  貼士:「明」與「白」,除了是動詞外,還可用作名詞當中。

  若「明明」與「白白」都是名詞,指的是兩個人的話,意思就明顯得多了。

  全句的意思其實就是:「明明(人名)明明(明顯)明白(知道)白白(人名)喜歡他」。

  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