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7/12/2022
俗話有云:「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更」是中國古代的計時單位,究竟指的是甚麽?古人又是如何劃分的?
在古代,人們將夜晚分為5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因此被稱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五更,即是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一更代表一個時辰,而一個時辰則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左右。
一更,指的是戌時(19:00-21:00),這個時候太陽已經下山,天空將黑未黑,夜色朦朧,人們仍然活動着。
二更,指的是亥時(21:00-23:00),已到了夜深時分,人們都已經紛紛回家休息睡覺了。
三更,指的是子時(23:00-01:00),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古人認為這是一夜中最黑暗的時刻,會有鬼怪出沒。
四更,指的是丑時(01:00-03:00),這時依舊處於黑夜,也是人們最熟睡的時候,相反,盜賊們卻變得十分活躍,因此四更也可稱為「狗盜」之時。
五更,指的是寅時(03:00-05:00),到了五更天便是日夜交替之際,這個時候,伴隨着此起彼落的雞鳴聲,人們逐漸從睡夢中醒來,又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隨着時代變遷,「更」這個古代計時單位到了現代已經不再沿用,但我們仍然能從日常用字中發現它的身影,像是有成語「半夜三更」等。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通識|更鐘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