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30/03/2022
每年4月5日前後的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重要的傳統節日,除了食青團、放風箏等習俗,最重要是祭祖、掃墓的活動,所謂慎終追遠、繼往開來,擁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近年,在疫情陰霾之下,為了減少聚集,網絡紀念堂、網絡直播代客祭祖、「雲掃墓」等新方式應運而生,被愈來愈多人所接受,令一些無法親身前往掃墓祭拜的市民,可以表達對先人的哀思。
「悲喜交織」的清明習俗
《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有着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
清明習俗可謂是「悲喜交織」,除了食青團、踏青、放風箏、打鞦韆等娛樂活動,最重要是祭祖、掃墓,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往年的清明節假期,各地公墓、殯儀館等場所,通常有數十萬、甚至過百萬人次到來祭掃。
不過近兩年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許多人不能返回家鄉,多個省市也暫停了現場祭掃活動,依託於互聯網技術,愈來愈多人選擇了請人代祭、「雲掃墓」等新形式。
公墓、陵園推線上祭掃服務
多地政府推出線上「雲祭掃」服務。廣東深圳、珠海今年暫停了全市的現場祭掃活動,在「粵省事」、「i深圳」等官方app上推出「雲祭掃服務」模塊,市民可以透過手機進行線上追思。
江西豐城市的烈士陵園,應用VR(虛擬現實)技術,將陵園全景放到網絡上,並提供講解服務,市民可以透過網絡緬懷先烈,吸引近10萬人同時在線互動。
不少墓園則開設網絡紀念堂,並推出代客祭掃的服務,由專業殯葬禮儀師主持,透過網絡給需要祭掃的客戶直播,以寄託哀思。
雖然這種傳統習俗的「新潮化」也受到一些爭議,但愈來愈多人正在接受「雲祭掃」,認為這種新方式更為環保,而且即使遠隔千里,都可以「面對面」寄託哀思,彌補了無法親身前往祭拜的遺憾。畢竟清明祭掃,重在心意,是線上參加,或親身前往,只要有心,並無太大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