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扫墓」寄哀思 疫情下的清明节新习俗

编辑︰闻华

     每年4月5日前后的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食青团、放风筝等习俗,最重要是祭祖、扫墓的活动,所谓慎终追远、继往开来,拥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近年,在疫情阴霾之下,为了减少聚集,网络纪念堂、网络直播代客祭祖、「云扫墓」等新方式应运而生,被愈来愈多人所接受,令一些无法亲身前往扫墓祭拜的市民,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

「悲喜交织」的清明习俗

      《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当代中国-文化传承-清明云扫墓
清明节习俗包括食青团、放风筝、戴柳叶、祭祖扫墓等等。清明节气前后,亦是采摘、制作春茶的季节,著名的「明前龙井」就是指清明前采制的茶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清明习俗可谓是「悲喜交织」,除了食青团、踏青、放风筝、打秋千等娱乐活动,最重要是祭祖、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往年的清明节假期,各地公墓、殡仪馆等场所,通常有数十万、甚至过百万人次到来祭扫。

      不过近两年来,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许多人不能返回家乡,多个省市也暂停了现场祭扫活动,依托於互联网技术,愈来愈多人选择了请人代祭、「云扫墓」等新形式。

公墓、陵园推线上祭扫服务

      多地政府推出线上「云祭扫」服务。广东深圳、珠海今年暂停了全市的现场祭扫活动,在「粤省事」、「i深圳」等官方app上推出「云祭扫服务」模块,市民可以透过手机进行线上追思。

      江西丰城市的烈士陵园,应用VR(虚擬现实)技术,将陵园全景放到网络上,并提供讲解服务,市民可以透过网络缅怀先烈,吸引近10万人同时在线互动。

当代中国-文化传承-清明云扫墓
2020年清明节期间,北京八宝山老山骨灰堂,举行网络代祭活动,整个仪式为期10分钟,由3名工作人员进行,包括点灯、诵读祭语、行礼等等,累计有超过50万人次观看直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少墓园则开设网络纪念堂,并推出代客祭扫的服务,由专业殡葬礼仪师主持,透过网络给需要祭扫的客户直播,以寄托哀思。

      虽然这种传统习俗的「新潮化」也受到一些争议,但愈来愈多人正在接受「云祭扫」,认为这种新方式更为环保,而且即使远隔千里,都可以「面对面」寄托哀思,弥补了无法亲身前往祭拜的遗憾。毕竟清明祭扫,重在心意,是线上参加,或亲身前往,只要有心,并无太大分別。

      延伸阅读:冬至|佛山过冬祭祖保留传统 却改变了这个习俗

王星记扇

改革开放|从公有制、承包责任制到市场化 杭州非遗王星记扇厂浴火重生

2023-10-28

上坟不带五果 家中无灾祸

  4月清明节前后,很多人都会去扫墓。扫墓会带备三牲祭品,水果是少不了,是不是所有水果都可以用来扫墓拜祭先人?俗语有说:“上坟不带五果,家中无灾祸”,哪五种水果不宜供奉给先人?

  第一是空心果,如哈密瓜、木瓜,代表不幸;第二是梨子,有分离的意思;三是莓类水果如草莓、蓝莓,因为“莓”普通话有“没”的意思,不吉利;四是一串串的水果,如荔枝、葡萄,有“串串随祖”,传统认为对祖先不敬;五则是多种子水果如石榴、百香果,多籽水果被认为是“不够纯洁”,恐有不敬之嫌。

  中国传统祭品都与...

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古代农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这句说话怎么解?

  传统上,清明节的天气,预示一年的农耕,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重要节气。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谚语,就是“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意思是清明这天如果放晴的话,就预示整年作物丰收、牲畜兴旺;相反,清明节下雨的话,需要大量阳光的果树遇上阴天,产量及品质便受到很大的伤害了。

 

宁波年糕|百年「冯恒大」的涅槃重生

2022-04-22

宁波年糕|中国「年糕之乡」 就在这个千年古镇

2022-04-13

西安饺子宴|从108种到360种 非遗传人的突破

2022-03-12

西安饺子宴|十大名宴之一 百饺百味如艺术品

2022-03-04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