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2/09/2021
1961年,政府刊憲公布發展荃灣地區,計劃將其成為能夠自給自足的衛星城市(新市鎮的前身),這標誌着政府正式大規模發展新界,啟動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
內地居民來港 促成發展荃灣新市鎮
為什麼要發展衛星城市?1940年代尾,大批內地居民湧入香港。當時市區人口激增,居住環境擠迫,因此政府計劃發展新界地區,紓緩市區的人口壓力。
不過,正確來說,觀塘才是第一個衛星城市。但因觀塘位於九龍而不是新界,加上它發展時未有新市鎮一詞,所以觀塘只被視為市區新發展區域。地鐵最初興建的觀塘線和荃灣線,便是以這兩個新發展區連接香港經濟重心的中環。
1973年,政府公布新市鎮發展計劃,在新界的荃灣、沙田和屯門這三個第一批新市鎮興建房屋,目標是容納約180萬人。荃灣新市鎮包括荃灣、葵涌及青衣島,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其規劃概念是透過建住宅、提供區內就業機會和教育、醫療、 消閒、康樂等各種社區設施,使荃灣發展成為自給自足的社區。
延伸閱讀:東涌:從新機場規劃而來的新市鎮
荃灣工業區演變商廈商場林立的新市鎮
70年代的荃灣新市鎮,是以工業為主,工廈集中在荃灣東工業區、葵涌大連排道和荃灣路一帶。70年代中,荃灣進行大規模填海和遷拆工程,不少大型公屋如梨木樹邨、象山邨,以及大大小小的商場陸續建成,令荃灣新市鎮開始蛻變,也吸引了很多人搬往該處居住。
但當時不少新市鎮居民在就業及其他生活需要,仍要依賴着市區,因此引起了交通問題,結果政府在70、80年代興建了獅子山隧道、呈祥道等公路,紓緩了交通擠塞問題。
80年代香港隨着本地勞工薪金、工廠租金上漲等原因,加上內地改革開放,本地工廠紛紛北移;荃灣、葵涌的工廈漸漸改建為商業大廈、酒店和購物商場等。80、90年代,荃灣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蒲點,不單有多間戲院和電子遊戲機中心,加上食肆林立,飯後可往鄰近的商場遊逛購物,十分方便。
交通方便,在地鐡開通前,市民可以乘巴士或小巴往九龍市區,亦可乘船往青衣或中環等。1982年地鐵荃灣線通車後,荃灣的交通就更加方便了。
荃灣新市鎮交通配套多 人口增至80萬
荃灣新市鎮由1960年代至今,發展迅速;最初是工業為主的衞星城市,演變為自給自足的新市鎮,居民由約20萬增至超過80萬人。隨着多項交通配套設施落成,包括1974年的青衣大橋、1982年地鐵荃灣線、1998年青衣站、2003年荃灣西站及2009年昂船洲大橋,荃灣新市鎮的發展更方便和完善。
近年荃灣以行人天橋貫通港鐵荃灣站、荃灣西站和附近商場,四通八達,被稱為「天空之城」,也顯現了荃灣新市鎮的新面貌。
荃灣是新市鎮發展的先行者,雖然自1997年東涌新市鎮後,未有再發展新市鎮,但為配合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政府對新界的發展規劃一直未有停步。
現時,政府將焦點放在新界東北的粉嶺北、古洞北、新界西北的洪水橋和明日大嶼等展開新開發工作,目標不變,就是希望每個市民都會有一個安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