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4/03/2022
吳天一是中國高原醫學開拓者,為了這事業,他扎根「世界屋脊」50多年,經歷數之不盡的艱辛和危難,但他無怨無悔,堅持要用畢生的精力,為青藏高原人民生命健康事業奉獻終身。2021年中共建黨100周年之際,他獲授「七一勳章」;2022年3月,他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新疆塔吉克族人 吳天一14歲讀大學
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吳天一是塔吉克族人;塔吉克族是中國唯一的本土白種人民族,主要聚居於新疆西陲的塔什庫爾干。
原名依斯瑪義·賽里木江的吳天一1937年出生在新疆伊犂,父母是知識分子。9歲那年,他隨家人從新疆遷到江蘇南京,因為方便在當地學習,父親給他取了漢名。「起名天一並不是想讓我當天下第一,而是這倆字好寫,筆劃少。」吳天一說。
到南京後,成績優異的吳天一考上了當地一間著名中學,又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前身),在學習中迎來了新中國成立。未幾朝鮮戰爭(韓戰)爆發,他認為自己應為國家出一分力,於是報名參軍,還為此央求體檢的護士把他年齡報大了3歲。
不過吳天一雖如願入伍,卻沒上前線打仗,而是被送到中國醫科大學學習。畢業後他以醫生身份到朝鮮的志願軍醫院服務,但這是另一個故事。
1958年,吳天一響應國家號召,到大西北的青海支援建設。剛上青藏高原,看到人們在高寒低氧的環境中患上各種疾病,醫護人員卻經常束手無策,很多人就此付出生命,他被這情景觸動了,決定要研究高原醫學,開拓這存在太多空白的領域。「只有從根本上認清高原病的致病機制,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讓臨床治療有章可循」。
延伸閱讀: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吳天一
吳天一診症方法被定為國際標準
自此,吳天一的人生坐標鎖定了在世界屋脊,除了每天的臨床工作,積累資料,探索高原病因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適應生理特徵」課題,已熟練掌握英語、俄語、塔吉克語、漢語的吳天一,還學會了藏語、門巴語。
他又走遍青海、西藏、甘肅、四川、新疆西部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群眾,整理了大量的臨床資料。
不懈的探索催生眾多科研成果:1963年,吳天一在中國首次報告了高原肺水腫;1965年,他又首先報告了「成人高原性心臟病」,指出肺動脈高壓是根本病理機制;1979年,他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最常見的慢性高原病類型「高原紅細胞增多症」概念;他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被國際高山醫學協會納為國際標準,並命名為「青海標準」。
另外,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建設期間,吳天一和團隊建立全面科學的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確保14萬築路工人急性高原病「零死亡」,被譽為奇迹。
當然,在成就背後,這50多年間吳天一沒少吃苦,更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85年一次外出調研,吳天一乘坐的汽車從山頂翻至山腳,他身受重傷,雖然性命得保,但已斷了14根肋骨,髕骨粉碎性骨折,兩腿脛腓骨全斷,從此體內留下一條十幾厘米長的鋼板。
親身做高低壓氧艙實驗 吳天一4次破耳膜
1995年,吳天一為高原病研究設計了大型高低壓綜合氧艙,建成後他冒險做第一個「實驗品」:「我設計的,肯定我進」。但由於當時沒有經驗,操作人員在減壓太快,結果吳天一的耳膜「嘣」破了,而這還是他4度被擊穿耳膜的第一次。
因為進行高山生理研究,吳天一曾長期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阿尼瑪卿山工作,在冰山雪嶺中紫外線過強,結果他因此雙眼都患上嚴重白內障,視力嚴重受損.....
其實吳天一有很多機會離開艱苦的高原,享受更好生活和工作條件的。他已居美國的父母,上世紀80年代曾讓他到大洋彼岸團聚,美國也有大學讓他去當教授,但吳天一都拒絕了,因為他已與青藏高原融為一體了,「青藏高原是我生命的根、科學的根」。
作為中國高原醫學開拓者的吳天一還說:「留在青藏高原,是我一生最正確的決定。這條路,我走對了!」已年過八旬的他,仍不顧身體病弱,堅持帶着心臟起搏器在高原工作。
吳天一在2001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在2021年中共建黨100周年之際獲授予「七一勳章」;2022年3月,他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