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124億|復古變潮流 擴張迅速的中國漢服市場

編輯︰聞華

     作為漢族傳統服飾,漢服承載着傳承2,000年的漢文化,近年受到愈來愈多年輕人追捧,在傳統節慶活動中,經常可以見到身穿漢服的年輕人。最新調查預測,2021年中國漢服愛好者人數超過680萬,以女性為主,漢服市場銷售規模將超過101億人民幣(約124億港元)。現代漢服是否必須保證「形制正統」,亦或是應該與現代元素融合,成為漢服市場發展的熱門議題。

漢服市場潛力大 高端漢服1件萬元

      近年內地「國潮經濟」升溫,穿漢服出街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新時尚」,傳統節慶活動、或一些知名景區,經常能看到身穿漢服的年輕人。

中國漢服市場升溫,漢服主題活動愈來愈多。2020年11月,首屆「世界華服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對款式(形制)、穿搭方式等有一定要求,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延伸閱讀:一套漢服 蘊藏多少文化遺產?

      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中國漢服市場規模增長迅速,2020年漢服市場規模超過63億人民幣(約77億港元),而在2015年,這一數字僅為1.9億人民幣(約2.3億港元)。預計到2021年,中國漢服愛好者人數將超過680萬人,漢服市場銷售規模將超過101億人民幣(約124億港元)。

      漢服愛好者們通常是到哪裏購買漢服呢?中商產業研究院的一個調查顯示,通過網購獲得漢服的消費者佔48%;43%的人在線下門店購買漢服;另有9%的人選擇自己製作。

安徽一間漢服服裝店中,不時有女孩前來選購。據調查,中國漢服市場網絡、門店銷售各佔一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普通漢服的售價大多在數百元,高端漢服品牌則價格不菲。有知名漢服品牌的一套漢服價格高達1.1萬人民幣(約1.35萬港元),而訂單已經排到了2022年3月。

      「天貓」發布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末,有1,800萬人次在天貓平台購買過漢服,漢服市場潛在消費者高達4.15億人。

漢服市場調查:相關企業超3000家

      「天眼查」平台數據顯示,目前仍在經營的漢服相關企業超過3,000家,廣東最多,有超過300家。其中,逾6成漢服企業是在最近5年內註冊;2019年出現了超過1,000家新的漢服企業,是近年最高。在2021年的前5個月內,中國又新增約300家漢服相關企業。

      近來在網絡爆紅的山東曹縣,就以漢服產業聞名,原創漢服銷售額佔全國同類市場的三分之一。當地有漢服商家透露,2021年每個店鋪每月銷售額大概都有約30萬人民幣(約36萬港元)。

內地漢服市場不乏創業者。浙江杭州的5位大學生,在大學三年級決定創業做漢服,開店首月賺了1,000元,但她們覺得賺錢多少不重要,自己的設計被粉絲喜愛很開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代人穿漢服是否必須保證「形制正統」,一直是漢服圈子的熱門議題。艾媒咨詢調查指出,大多數漢服愛好者比較注重形制的傳承,逾6成漢服市場消費者希望在保持基本形制不變的情況下,將漢服設計得更好看。近20%的消費者則認為,漢服無需拘泥於形制,可以融合現代元素。艾媒咨詢認為,漢服形制考據和復原固然重要,與現代服飾元素融合則能激發出更多商業機會,有利漢服產業發展。

      延伸閱讀:【漢服潮】專訪漢服香港:當港青遇上傳統服飾

      延伸閱讀:【漢服潮】古裝變潮流 風靡年輕人圈子的漢服文化

185項|中國新增「非遺」名單 螺螄粉臭豆腐都上榜!

1900萬人次|600歲故宮獲新生 參觀人次冠絕全球

10萬座|中國水壩數量世界最多 防洪發電惠民生

1.15萬間學校|中國職業教育規模 世界最大

相關標籤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