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中國文化|在古代牙籤等於書籤?

編輯︰紀小婷

  牙籤和書籤,一看就是毫不相關的兩種東西;但是在古代,這兩個詞竟然代表同一種東西。這與中國文化和漢字的演變息息相關。

漢字體現中國文化變遷

  書籤,就是閱讀時用來標記進度的小工具,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時的書是用竹簡製成,書籤則是用象牙或者竹片製成的,所以書籤又被稱作「牙簽」或「牙黎」。讀人看到重要的篇目,就在竹簡的一端插上「牙籤」,便於翻找。 

  隨社會的發展,書籤的原料和樣式越來越多樣化,有牛骨薄片的,有厚紙板的,還有的會在厚紙板上蒙上綾絹作裝飾。古人把那些沒來得及翻閱的書籍,叫做「未觸牙籤」。 

  延伸閱讀:【趣談中國文化】猶豫竟是兩種動物?  

  直到來,剔牙的工具愈來愈普及,書籤和牙籤的用法才逐漸分開。用標註書籍的就叫書籤,用來剔牙的就叫牙籤。 這種變遷,與中國古代社會和中國文化的變遷息息相關。

  延伸閱讀:【趣談中國文化】「馬虎」為何代表不認真?

趣讀中國文化|木偶戲來源於一個吃醋女子?

趣讀中國文化|「閉門羹」是怎樣的湯羹?

趣讀中國文化|猶豫竟是兩種動物?

趣讀中國文化|「馬虎」為何代表不認真?

相關標籤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