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9/03/2021
今日是農曆年廿六(3月9日),是中國文化傳統觀音借庫的日子。由昨晚(3月8日)11時起,港九多間觀音廟已經有大批善信排隊,準備向觀音借庫。
觀音借庫,顧名思義,就是向觀音「借錢」,善信參拜上香後,可在預設箱中抽出字條,上面寫着觀音借出銀碼,由1,000萬至10億不等,祈求新一年財運亨通。
這項中國文化民間習俗,在香港已經有過百年歷史,相傳活動起源於上環太平山街的觀音堂,此廟早於開埠前已經存在,1895年落戶太平山街。昔日創辦觀音堂的鄧氏家族有見社會貧困,很多孩子無書讀,於是根據中國文化故事「孝子修建洛陽橋」,以觀音借庫之名籌集香油錢,資助貧童讀書,後來演變成今天的觀音借庫活動。
得財運回饋社會 傳承中國文化
傳說古時一名孕婦乘船遇上風浪,她向觀音祈禱,假若大步檻過,他日腹中孩子必定築建橋樑,造福人群。後來孕婦脫險,兒子長大亦很本事高中狀元,這位中國文化中的孝子,一直想完成母親心願,可是為官清廉的他苦無金錢,這份孝心感動天上觀音,化身美女下凡,以徵婚之名登上孝子的船,表示誰用銀兩擲中她,便可娶她為妻。很多男人解囊投擲,欲抱美人歸,可是無論怎樣,都無法擲得中。這些銀兩,後來成為孝子興建洛陽橋的資金。
如今上環觀音堂依然可見借庫對聯:「重見洛陽橋下水,大開香海庫中金」,意思是提醒善信用借庫得來的錢回饋社會。
中國文化傳統習俗 在網上延續
不過,坊間亦有另一說法,指活動起源於觀音修道時,500名護法羅漢化身和尚下凡化緣討飯,觀音大開倉庫,提供齋菜予和尚享用,那天正好是農曆正月廿六,後來民間把這天當成觀音借庫的日子。
如今香港不少供奉觀音的寺廟,都有辦觀音借庫活動,尤以紅磡觀音廟及大坑蓮花宮較興旺,據說與觀音借出的銀碼較大有關。有借庫,當然亦要還庫。借了庫的人必須在年底或新一年之前到廟宇「還錢」,亦即是還神,才可於新一年向觀音再借。
今年因應疫情,有寺廟推出「網上借庫」服務,於社交媒體直播觀音開庫,善信亦可透過短訊或電話預約「代客借庫」服務,廟宇會替其預留借庫物品,安排善信日後領取。
傳俗習俗都要與時並進!
延伸閱讀:華人廟宇委員會 觀音借庫特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