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元宵節埔寨火龍 流傳280年的中國文化習俗

編輯︰豆子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活動,對香港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原來在中國文化歷史中,還有許多地區也有舞火龍的傳統習俗,其中廣東豐順縣的元宵節埔寨火龍中國文化傳統,至今已流傳280年,更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廣東-舞火龍-元宵節-1
豐順縣的元宵節埔寨火龍,經常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前往挑戰自我。(圖片來源:aldenyauvisual@Instagram)

源自清朝的中國文化習俗

  舞火龍又稱龍舞、耍龍、舞龍燈、燒火龍,是中國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民間舞蹈,會隨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截然不同的舞龍風格。根據史書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廣東埔寨鎮就有舞火龍表演的中國文化習俗。

  每逢中國文化元宵節,為慶祝豐收、迎接新歲,以及祈求風調雨順,歲歲平安,埔寨民眾都會自費購買火藥製作火龍,於當地一個名為龍身崬的地方舉行中國文化火龍煙花晚會。

元宵火龍引圍觀 感受中國文化傳統

  元宵節晚上,先是響起三聲銃炮,緊接鑼鼓聲起、火花四射,隨後喜砲隊、鼓樂隊等引出「火龍」,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點燃後,數十名赤膊的壯漢便在繡球的引導下繞場舞動。

  龍眼金光閃閃,龍身在火海中翻騰飛舞,伴隨着歡樂的禮炮聲、喝彩聲,場面熱鬧而壯觀。高舉「火龍」的壯漢們則光着肩膀,任由火花灑在身上。中國文化埔寨火龍活動經常吸引數以萬計民眾或旅客前往觀賞。

 

上海武康大樓 匈牙利建築師設計的中國文化建築

九天樓蘊藏的中國文化 迷倒「詩仙」李白的成都風景

平溪天燈節百年傳統 慶祝中國文化特色元宵節

哈爾濱車站與聖伊維爾教堂的百年歷史 見證中國文化發展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