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11-18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主任湯啟宇教授的復康機械手「希望之手」,為中風病人重燃希望,更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至高榮譽大獎,是首個贏得殊榮的香港發明。
湯啟宇對中風病人特別關心,源於父母的職業。也正因為這份關心,湯啟宇才會在讀書時選擇較冷門的生物醫學工程學,希望藉此在未來幫助更多中風病人。
希望之手湯啟宇|常去老人院做義工 學有所成望助全癱病人
湯啟宇的父母都是社工,耳濡目染下,他大學時代經常去老人院做義工。湯啟宇每次看見中風後的老人家都會悶悶不樂,內心總在想,有甚麼可以令他們快樂一點、找回尊嚴。湯啟宇在大學畢業後留學蘇格蘭,毅然選擇了生物醫學工程學,
湯啟宇以年僅24歲之齡,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博士生,其博士論文非常創新,主攻研究如何協助全癱病人重新站起來,也是非常冷門的方向。
回港後,湯啟宇意外發現香港的脊椎受損病人遠沒有英國多,在當地的研究頓時無用武之地。但他亦發現,反而患上脊椎壓損的長者,就一年有幾百人。湯啟宇把心一橫,向政府申請研究經費,想要發明一隻獨一無二,用作復康治療的「機械手」。
中風病人的手看似乏力,但實際上肌肉是有意識。湯啟宇的「希望之手」,可以將中風人士的微弱腦電波,以及肌電圖訊號轉換成活動指令,協助他們重新訓練抓、握等不同的手部動作,加快康復進度。對於中風不超過兩年的病人,半數能恢復2至3成手掌活動能力。剛剛中風的病人,療效就更加顯着,可達至5成。
原本看似「殘廢」的手,湯啟宇令它再次擁有生命,連帶肌肉也能再次獲得鍛煉。
希望之手湯啟宇|以生命影響生命 未來更進一步預測中風
當回顧多年來的研究之路,湯啟宇就坦言所有事都不是一步登天,反而常常屢試屢敗,全靠心中一直保持「永不放棄」的信念。
湯啟宇的病人名單上,小至7歲,年長至70歲都有,甚至同行骨科名醫方心讓也曾因中風後手部乏力,向湯啟宇求助。
湯啟宇表示,病人中風後就好像活在時間停頓的世界,但當用了自己的發明後,就能再次走出家門,全家人亦從此再有笑聲,「這份以生命影響生命,我覺得好有意義!」
感性的湯啟宇更表示,每次看見病人重新站起來,他會偷偷哭,「是喜極而泣。」
「希望之手」之後,湯啟宇希望更進一步,研發可以預測中風的儀器。湯啟宇亦不介意辛苦多年的發明付諸流水,「若然世界再無人中風,所有發明盡變廢物也沒所謂,難道這不是最好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