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1-12
預警機是現代戰爭不可或缺的裝備,中國軍事也離不開這個「千里眼」。而中國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就是國家自行培養的雷達專家王小謨;他也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是中國軍事建設功臣。
中國軍事頂尖人才 因京劇改變人生軌迹
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王小謨,1938年出生於上海,10歲隨家人移居北京,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工業學院無線電系學習。無綫電和京劇是王小謨從小的興趣,他說:「我小時候住的是大雜院,好幾個鄰居沒事兒就唱戲,所以我們小孩兒就跟着喜歡了。後來想聽戲,但沒錢進戲院,也沒有收音機,就想自己裝一個,慢慢到高中已經能自己裝收音機了,就這樣我對無線電的興趣又給培養起來了。」
當時無綫電的民用用途主要是收音機,在中國軍事方面的用途則是雷達;大學的無綫電系,主要便是學習雷達。就這樣,王小謨一生與雷達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1年大學畢業後,王小謨被分配到江蘇南京的第14研究所任技術員;該所是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
敢於提出新概念 帶領中國軍事技術領先西方
那時候中蘇已交惡,此前中國曾在蘇聯專家幫助下,研製代號「583」的三坐標雷達。所謂三坐標雷達,是指雷達通過水平和垂直掃描,獲得目標的距離、方向和高度信息。蘇聯專家撤走後,剩下的只有厚厚一堆資料,要把它變成現實是非常困難的。
由於王小謨是科班出身,又表現出色,所以「14所」在兩、三年後,就讓年紀輕輕的他擔任副總工程師,繼續研製「583」。而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王小謨果然攻克了技術難關,在1970年造出了當時領先世界的三坐標雷達样板,期間他提出「脈內掃頻方案」,更比西方早了1年。
可惜的是,因為文革的干擾,「583」雷達在完成樣板後沒再做下去。雖然這雷達最終沒法投入實用,但仍對王小謨帶來很大鼓舞,這就是「中國人不比別人差」,「外國人能做出來的,中國人一樣能做,而且能做得更早、更好」。
受累政治因素貶職機房 中國軍事奇才自學電腦
另外,那時候王小謨一度因政治環境無法繼續做研究,還被趕到機房管電腦。但他沒有氣餒,並趁這機會自學電腦。此後因為國家建設「三綫」,部份重要軍工遷到西部地區,王小謨和其他科研人員也轉到貴州的「38所」,在山溝裏繼續工作,終於克服種種困難,在1979年製造出性能更先進的「383」三坐標雷達;在研發新雷達過程中,他之前所自學的電腦知識就派上大用。
「383」雷達效能極佳,不少國家的軍隊爭相購買,卓越的成績也讓王小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然而這只是王小謨科研路上其中一塊里程碑。接下來,他還要轉到下一個、亦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戰場」,就是研發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為國家爭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