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3-29
清明節除了祭祖行清外,都會用「吃」來紀念先人。在粵港澳大灣區,因應地區的文化習俗及農作物收成,傳承着不同懷念先人的美食傳統,吃法還別具風格。現在就盤點一下灣區5大極具特色的清明食品。
清明節|廣州必吃蕎菜炒燒豬 「行清」儀式才完整
在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廣州,傳統都會在清明節掃墓行清後,必要吃一道蕎菜炒燒豬,才算過了一個完整的清明節。
為甚麼?
為什麼要選蕎菜?蕎菜乍看與香葱一樣,細看明顯有棱角,質地較香葱挺拔,味道香甜。
蕎菜是廣東典型的時令蔬菜,並非一年四季都有,一年之中,只有清明前後才最當造。俗語也有「清明蕎菜香,最是相思情」,因為清明前後才能吃蕎菜,廣州人便把蕎菜稱為「思親菜」,聞到蕎菜香便知道是清明時節。
子孫進行祭祀後,分了太公燒豬,還未算完成拜祭儀式的。他們會把燒豬肉帶回家後,用蕎菜一起炒來吃,吃後「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清明節|大灣區客家人必吃艾粄 綠色成清明專用色彩
清明節吃艾粄(粄粵音:本)是廣東的傳統風俗。
艾粄又叫青團,清明餅、艾葉粑粑、清明果,有很多不同名稱。艾葉指的是艾草,是一種藥草,具強健身體、止咳驅寒之效;粄,就是客家方言裏指的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香港人常聽到的茶粿,也是艾粄的其中一種。
艾粄是以艾葉的汁混合着糯米粉為主要食材,加入一些饀料而成的。因為艾葉是綠色的,所做出來的艾粄、青團等小吃,全都是綠色的。讓綠色成為了清明獨有的色彩。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習俗相傳吃了艾粄後,止咳驅寒氣,有飽腹感有氣力,便達到強健身體的功效。
清明節 | 東莞重視祭品四大件 必吃蘋果取諧音「平安」
而在東莞鳳崗,艾粄相傳還有一個神奇功效: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東莞人相信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能夠避過災禍。
東莞在清明節最講究的,就是祭品,必有乳豬、蘋果、甘蔗、發糕四大件。乳豬是必吃,寓意紅皮赤壯,還重視吃蘋果、甘蔗。蘋果諧音「平安」,吃後有一家平安。而甘蔗,就為本身一節一節的,就有節節高升的意頭。
清明節|肇慶吃甘蔗 由頭吃到尾 寓意有頭有尾
祭祖之後吃甘蔗的,在大灣區內則以肇慶最為重視,還有隆而重之的儀式。因為甘蔗一節一節的寓意吃後能節節高升。
肇慶人會叮囑子女,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傳說吃過甘蔗,做事就能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清明節|清明吃雞蛋源自北方 與復活節有甚麼不同?
清明時節,在廣東地區還會吃雞蛋,別以為這是西方復活節的專有儀式,這可是上古先秦時代已有的清明節習俗。
吃雞蛋,是源於古代周朝的上祀節。周朝巫術迷信流行,每年三月「上巳」(上旬的巳日),女巫都要在河邊為人們舉行除災祛病的儀式。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裏,順水衝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
清明節吃雞蛋,北方的歷史最長,而廣東亦有吃雞蛋的習俗。「陽春三月三,不忘薺菜煮雞蛋」,廣東人會把陽春三月當造的薺菜入饌,加入紅棗、雞蛋一起煮,是清明節最常有的煮法。薺菜因有諧音「聚財」而受人喜愛。民間流行一個傳說,清明節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鮮薺菜洗淨後,捆扎成一小束,加人雞蛋、紅棗、生姜煮,每人吃一碗,相信吃後能有發財運,可防頭痛頭昏病,成為一種應節的民間食療。
清明節這天的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是雕蛋。在雞蛋上畫出五彩繽紛的圖畫,畫後雞蛋可以吃掉,而在雞蛋表面雕刻圖畫的,則僅供玩賞,不能食用。
清明節吃過雞蛋,一整年都能身體健康。
清明節是拜祭祖先的重要節日,傳統流傳下來的美食和儀式,在急促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內仍然是極為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