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1-20
廣州首座橫跨珠江的行人天橋「海心橋」早前面世,因其獨特的造型,又被昵稱為「小鳳眼」,是當地的新地標。
海心橋的項目設計總負責人是年屆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董事長何鏡堂。不說不知,何鏡堂雖是建築界公認的設計大師,在橋樑工程方面原來只是一名「初哥」。
海心橋何鏡堂|「中國館之父」的第一次橋樑工程
何鏡堂名頭非常響亮,曾獲得中國建築界最高榮譽「梁思成建築獎」,是首屆得獎者。
他更主持設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青島上合峰會主會場、錢學森圖書館等一系列建築,被譽為「中國館之父」、「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
正是這位與橋樑工程沒有一絲關係的何鏡堂,成功將傳統文化融入設計之中,以創新打動評審,更令海心橋入圍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IABSE)2022年度全球項目與技術獎。
「橋樑與建築不同,講究結構美、力學美,要美化城市。作為城市建設,讓人們生活更美好,設計人行橋是團隊的一次突破」,何鏡堂介紹,海心橋位處珠江與廣州中軸線交界,最能夠體現廣州景觀的一個重要位置,因此設計初衷不僅要實現交通功能,更希望能體現廣州的精神文化。
海心橋何鏡堂|創新設計汲取嶺南文化 營運也走新方向
整座橋樑除了拉索之外,主要線條幾乎沒有一處是直線,這是海心橋特色之一,也是施工難度之一。
對於設計概念,何鏡堂解釋,設計如此之多的曲面,是要使海心橋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以環抱之姿,環抱母親河、環抱「小蠻腰」,「人們無論從哪個地方看來,都能產生一種浮想翩翩的感覺。這就是藝術品,這是城市中最大的雕塑。」
何鏡堂從嶺南傳統文化中汲取大量元素,以「琴鳴絹舞、嶺南花舟」為概念,在橋的平面提取粵曲水袖的形態特徵,在橋拱融入嶺南古琴的造型元素,在橋面景觀以嶺南花舟為主題,三者共同打造出極具嶺南特色「花城」(廣州的別稱)的新花橋。
何鏡堂認為,嶺南文化雜糅本地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形成一種實幹、包容、創新的精神。
除了外型設計上的創新,海心橋在營運上亦走出新方向,它是廣州首座以智慧橋樑理念設計的行人天橋,橋上裝有視像識別系統,能夠識別人流與行為,在出現擁擠等危險情況時可以及時預警管控。此外,行人只有掃瞄橋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獲得旅遊資料、智慧導覽以及科普教育等服務。
在何鏡堂眼中,海心橋最大的優點就是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來者,海心橋都將值得一去,「它成為廣州人的記憶,成為廣州的歷史,是廣州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