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1-03 音︰ laa5 zaa2 意思是骯髒、行為卑劣 很多人將「藞䕢」寫成「揦鮓」或「拿渣」,「藞䕢」才是正寫。「藞䕢」書面語是骯髒、不衛生,如「呢間餐廳好藞䕢,周圍好多老鼠﹗」又可指行為卑劣、卑鄙,「他用藞䕢手段先上到位。」指的是以不道德、不光明的方法達到目標。 《康熙字典·艸部·十五》藞:《集韻》呂下切,音砢。《玉篇》藞䕢,不中貌。又《類篇》藞苴,泥不熟貌。「藞」有不中貌、粗率及不檢點等意思。
囡囡 音︰naam4 naam4 音︰naam4 naam4。意思是指小女孩,但粵音讀「南南」,而非「女女」。 「轉眼間,你囡囡已經長大了不少﹗」指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婷婷玉立。 囡字從女及口,本義為小女孩。囡字屬於方言字,蘇滬方言稱小女孩作囡,一般指6-9歲的小姑娘,類似我們常說的寶貝。粵語稱呼小女孩也有「囡囡」之說。粵語「囡」應與「南」、「男」等字同音。 清.王應奎《柳南隨...
擘面 音︰maak3 min6意思是反面,反目 「擘面」指反面、反目成仇的意思,但「擘」字本義跟反目並不相干。 「擘」字本義為大拇指,比喻為特別優秀的人物。《孟子·滕文公下》︰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擘」又可引伸作撥彈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稱擘,引伸為彈奏。董解元《西廂記》︰「若論彈琴擘阮,前後絕倫」。擘阮,即彈琴。 然而...
發怐愗 音:faat6 ngau6 dau6 意思是沒精打采,呆頭呆腦 。 發怐愗並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原來早在戰國已有「怐愗」的用例。 「怐愗」指愚貌﹐也有愚昧及不聰明的意思。戰國時期楚國的宋玉在《楚辭.宋玉.九辯》中云:「願沉滯而不見兮,尚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譽的他不被楚王重用,於是借悲...
伏匿匿 (僕哩哩) 音︰buk 6 nei 1 nei 1意思是捉迷藏 很多人兒時也有玩過的一種玩意叫「僕哩哩」或「捉伊因」,實稱「伏匿匿」,即捉迷藏。參與者要將自己匿藏起來,讓一個人去捉拿。此玩意又類似「耍盲雞」,捉拿的人要用布或毛巾矇着眼睛,去捉其他人。 早在春秋時期,《楚辭 ∙ 九辯》:「騏驥伏匿而不見兮,鳳凰高飛而不下。」當中的「伏匿」已有...
囉囉攣 音︰lo1 lo1 lyun1意思是忐忑不安 「囉囉攣」本字為「轆轤轉」。凡形容人心情忐忑,引似井上轆轤轉動而上下,故有「轆轤轉」之謂。後方言口訛而變調成「囉囉攣」。曹雪芹《紅樓夢》︰「心內一上一下,輾轉纏綿,竟像轆轤一般。」90年代電影《客途秋恨》也有︰「心似轆轤千百轉。」 「轆轤」本作「鹿盧」,後增「車」旁。「轆轤」是設置在井...
離行離迾 音︰lei4 hong4 lei4 laat6意思︰並排的兩者,距離很遠 「他們二人一向很老友,點解行到離行離迾?」這句說話當中提到的「離行離迾」,指他們二人雖然並排而行,但距離甚遠。「迾」字也被寫成捺、勒、列、罅等,常見有︰「離行離罅」、「離行離捺」、「離行離勒」等,但正字為迾。「離」指距離,有稀疏、疏落的意思。「你哋點排隊?離行離迾!」 《後漢·輿...
該煨 音︰goi1 wui1意思是可惜、可憐 「該煨嘍! 你未結婚就俾人搞大咗個肚?」「該煨」有倒霉、可惜、可憐的意思。有些人將「該煨」寫成「該燴」,正字是「煨」。 「該煨」出自粵語歇後語「蕃薯跌落風爐——該煨」。煨,是將食物埋在炭火中燒熟,煨蕃薯自是又香又甜。不過如果蕃薯自己跌到風爐裏,就無疑是自投羅網,而且還會被燒成一塊炭...
四川方言「管你錘子事」 四川方言不是人人都能聽懂,而且罵起人來也很特別,甚至會帶很多「架撑」(工具)。 「錘子」用來打架可以是殺人武器,用來吵架威力也很強。四川人說「管你錘子事!」你就最好別多管閒事。 「牙刷」,四川話就有牙擦擦的意思。「你曉得個牙刷兒!」即是說你懂什麼呢! 四川人如說你說「毛線」,就是不贊同你的話。據說以前只說「毛」,後來才加上「線」。 四川話也多用叠字,例如有「水垮垮」(...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古人在清明節掃墓,是怎樣的情景? 宋代高翥《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將清明節掃墓的場景形象地展示出來。 首兩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描繪了清明時節的典型場景。詩人站在遠處,看到南北山頭的墓地密布,人們紛紛前來祭掃,場面繁忙而莊重。一個「紛然」寫出了祭掃人群...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梨花風起正清明 遊子尋春半出城 古時有關清明節的詩詞不少,其中這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寫清明節時遊人的景象,怎樣理解呢這句詩呢? 這兩句出自宋代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古代認為,從小寒至穀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後不久就到清明了。清明節,遊人為了尋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 這兩句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遊人遊春熱鬧的場面,充滿歡愉熱鬧的氣氛。 這首詩還有兩句,就是「日暮笙歌收拾去...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清明南風夏水多 清明是中國第五個節氣,與中國農耕息息相關。在福建地區清明節就有一句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是甚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這天刮南風的話,說明此時氣溫較高,雲層也較密,預示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多,相反,如果當年降雨量比較少,便不利農耕。 這個又與一句老農諺不謀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中國古代也有愚人節? 大家知道4月1日是「愚人節」,為甚麼會有「愚人節」?誰是愚人? 愚人節,相傳源於法國。但原來類似的活動節慶,早在中國古代已經出現。 根據網上資料,有古文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為戲,長老不以非禮禁。」 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這天大家都會以開別人玩笑(愚人)為樂。 不過該說法缺乏有力史...
中國各地「靚女」怎麼說? 讚賞女孩子漂亮的方言,各地方大不同。 廣東人的「靚女」,形容得太直接了;河南人會說「齊整」,江蘇人會說「體面」,這就含蓄得多了。 東北人豪邁,會誇一個女子「老妹兒長得真帶勁」或「這姑娘賊漂亮」! 山東省則用我們形容男子的「俊」字,來讚女孩子:說這女孩子長得「真俊」。 安徽省除了說「俊」,也會說「這丫頭長得真排場」。 福建人用...
「孔夫子搬家」下一句是甚麼? 「孔夫子搬家」這句話,歇後語是甚麼呢?提示:從幽默角度去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辦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學說」。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因此,他家中的藏書很多。 想像一下,當他搬家時,搬的最多就是書。 因為書的諧音是「輸」,後...
「梁山泊的軍師」下一句是甚麼? 「梁山泊的軍師」你會想到哪一位呢?這裏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梁山起義軍有一位軍師,叫「吳用」,綽號 「智多星」。他掌管軍事謀略,足智多謀,擅長用計,「三打捉家莊」就與他有關。 儘管吳用才華出眾,但梁山起義最終以「招安失敗、兄弟慘死」 告終,他的計謀未能改變結局。 因為他的名字吳用,諧音「無用」。後來民間便用調侃...
「倒吃甘蔗」下一句是甚麼? 我們吃甘蔗,會從根部開始吃,因為這裏糖分最集中,是最甜的。若果從另一頭(末梢)開始吃,即「倒吃甘蔗」,會怎樣的呢? 「倒吃甘蔗」與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8–409年)的故事有關。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篇》:「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問所以,云:『漸至佳境。』」此處的顧長康就是顧愷之。 顧愷之性格幽默豁達,擅長以妙喻表達生活哲理。他吃甘蔗時偏好從末梢(較不甜的部份)開始啃食,逐漸吃到根部(最甜的...
「老太太上電車」下一句是甚麼? 「老太太上電車」這一句是老北京的歇後語,流行民國時期的北京,現在已很少人這樣說,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 在民國時期(大約上世紀20至40年代),北京流行一款有軌電車(俗稱鐺鐺車),是當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電車沒有自動門,上下車全靠售票員「銅哨子」來指揮:哨子響一聲,表示乘客上了車,司儀可以開車,而哨聲兩響,則是提醒乘客注意下車或緊急停車。 因為司機靠聽哨子聲開車或停車,乘客如果動作慢一點的...
消失的俚語|北京話「半空兒」 老北京會跟孫子們說,上一代有一種零食,叫做「半空兒」。 想像你身處爺爺嫲嫲的年代,老北京的大街,小販喝着:「半空兒」。寒風吹來一陣燒焦香的花生味,幾個小孩拿着沙沙作響的紙袋從你身旁跑過,笑聲夾着風聲、伴着香味,就是那代人簡單的幸福。 「半空兒」,是一些發育不良、半空半癟的花生。生產商會低價把這些次貨賣給小販,小販在街頭把這些次等花生連殻炒得焦熟再賣...
豈殊蠹書蟲 生死文字間 「書蟲」即古文中的蠹(粵音:dou3)魚,又稱為「書蟲」或「蛀書蟲」,本是指一種會蛀蝕書籍的蟲子,後來卻衍生出不同的含義。 將一個人比喻為「書蟲」,有時是褒義,有時卻是貶義,需要視乎語境和情況而定。把熱愛閱讀的人說成「書蟲」,相信是與「書蟲」愛書的特性有關。這種蟲子生活在書本中,非常愛書(愛吃書),準確來說是愛吃紙張,而愛閱讀的人常流連於書本,這樣的行為與「書蟲」的習性頗為相似,因此人們會將「書蟲」來形容愛閱讀之人。...
星爺「愛你一萬年」東北話點講? 以下這段話用廣東話說出來你一定曉得,現在用東北話說,試試能否猜到? 「曾經有一份賊拉子純的愛情,擱在俺跟前,俺沒咋當回事,直到整沒了,俺才發現,世界上最憋屈的事也就這樣了。如果老天爺再給俺一個機會,俺願意對那個姑娘說:俺稀罕你!如果非要給這件事整個年頭的話,俺希望這個年頭是一萬年!」 貼士如下: 東北話「賊」不是解作盜竊,而是非常、十分、相當的意思;而「拉子...
京蘭腔「煞」氣騰騰? 有一種方言,與普通話有不少類似之處,那便是甘肅省蘭州的蘭州話。 由蘭州話衍生出來的就有「京蘭腔」。「京蘭腔」基本發音與普通話相同,只以蘭州俚語嵌入普通話而形成一個腔調。 蘭州人説話之前習慣帶個「mu」音,如一個人受了委屈來傾訴,另一個人聽了常會這樣説:「mu你不會這樣這樣這樣説?」又或是「mu你不會這麼這麼這麼做?」 蘭州話還甚具「煞」氣,在句末常加一個...
京油子 衛嘴子 保定府的狗腿子 北京、天津、保定是古時天子腳下的三個主要城市。按照明、清的行政名稱,應該稱為「北京城、天津衛、保定府」。 明、清以來定都北京,不少達官貴人居於此地,這些達官貴人當然不好惹,有人認為久而久之練就出北京人比較世故、圓滑的特性,於是便有「京油子」的稱號。 天津人腦筋靈活,嘴巴乖巧。過去相聲演員先要經過天津觀眾的認可,才敢放開手腳闖蕩江湖。天津人說話詼諧,幽默,因而得出「衛嘴子」的稱號。 而「保定府的狗...
好眉好貌生沙虱 「好眉好貌生沙虱」是一句廣東俗語。「好眉好貌」、樣貌端正的君子卻「生沙虱」,比喻看似正人君子,但實際問題多多,並非好人,相等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沙虱是一種虱子之中體積最小的,沙虱進入皮膚會引起疾病。廣州方言詞典記錄:「沙中小蟲,會咬人皮膚。」 這種沙虱也會在番薯上滋生,但通常番薯的表皮看起來完好無缺,看不出有問題。 「好眉好貌」的人「生沙虱」,就像番薯生沙虱一樣,表面看上去很正常,但內部卻已生病。形容人表裏不一,猶如金玉其外,...
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 今天是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這一天開始,氣候逐漸回暖,萬物復甦,是春耕的重要時節。有一句話:「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詩出自清代詩人宋琬的《春日田家》,生動地描繪了春分時節農家的忙碌場景,充滿展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 春分前一天夜半時分,農婦人起床餵牛,確保牲畜有足夠體力進行第二天的勞動。同時,農人也會叫醒老伴,一起討論第二天的農事安排。 農夫在這一天最愛種甚麼?原來是種樹。 春分時節,氣溫回...
碰瓷 香港曾有一則新聞:在一個玩具展覽內,一個高價的巨型「天線得得B」公仔被一位小朋友撞倒打破,父母為此賠償3萬多元。事件惹起了「碰瓷」疑雲,有網民質疑商家別有用心,故意把易碎擺設於在走道中央,藉有人不小心打破而騙財。究竟「碰瓷」是甚麼意思呢? 「碰瓷」是指有人故意製造或者編造被害的假像,以詐騙和敲詐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財物的行為。 「碰瓷」一詞原屬北京方言,據說源自清朝末年的沒落八旗子弟。他們會捧着易碎的瓷器(多是贗品)在街上行走,假裝被路人或者行駛中的馬車撞倒,並以瓷器破損糾纏對方作出賠償。後來,「碰瓷」開始泛指此類訛詐行為。 「...
搞掂與搞定 廣東話「搞掂」是十分傳神的方言,把一個原本不妥當或麻煩的事情理順。這個詞彙進了內地,變成普通話「搞定」一詞。 「搞掂」中的「掂」原意是直。「橫掂都係」中的「掂」字,就明顯是直的意思,相對於橫。 「搞掂」後引伸為順暢、妥當。如在辦公室文化中,完成了一個大項目,同事們會大喊「搞掂!」 又例如在農曆新年期間,年輕人會以「掂過碌蔗」來互相祝賀,寓意萬事勝意,事事順景。「掂過碌蔗」其實是來源於嶺南文化的一些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