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又見三星堆》:解密古蜀文明 揭秘高科技考古

編輯︰言嘉庸
撰文︰謝小明

  2021年適逢中國考古百年,考古人憑着堅毅的匠心精神,進一步解開在這片古蜀大地深藏於厚土的秘密。由四川廣播電視台策劃製作的超高清考古紀錄片《又見三星堆》,聚焦於三星堆考古工作人員的工作與生活來講述三星堆的故事,通過真實生動的影像語言,揭開現代考古的真實圖景。

  節目甫一播出,便收穫眾多好評,讓觀眾在好奇與探索之間,慢慢與歷史更進一步靠近。今期就讓筆者為大家介紹這條通往古蜀文明深處的通道吧!

三星堆遺址 揭開神秘古蜀國度的鑰匙

三星堆遺址-又見三星堆-三星伴月堆
三星堆遺址東距四川廣漢市7公里,南距成都約40公里,因當地有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而得名,而有「三星伴月堆」之美名。(圖片來源:紀錄片《又見三星堆》影片截圖)

  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的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遺址分佈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目前發現夏商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遺址,也是中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古迹。

  一直以來,神祕的古蜀文明讓人感到撲朔迷離,加上歷史上對這個奧妙古國的記載非常少,即使住過四川的唐代詩人李白,也只憑傳說於《蜀道難》寫過「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一句。直到1929年的春天,四川紅原縣月亮灣附近的農民燕道誠父子在淘浚小溪時發現大批玉器,從而揭開了三星堆的考古序幕。

三星堆考古
左圖為1986年,工作人員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2號祭祀坑內清理文物。右圖為2021年,工作人員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網上圖片)

  不過,自1934年以來,三星堆進行了37次考古發掘,一代代考古人從三星堆的發掘,不斷刷新人們對古蜀國神話的想像與認知。1986年三星堆1、2號祭祀坑成為震驚世界的大發現,很多出土器物文明程度極高,取得歷史性的考古突破。

  延伸閱讀:古蜀三星堆 驚艷世人

三星堆|首度以科技考古 解開古蜀文明的輝煌

  2021年,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發現了6個新的祭祀坑,再次震驚世界。而歷時3年打造的考古紀錄片《又見三星堆》在今年4月29日於央視紀錄頻道、四川衛視播出,共6集、每集約30分鐘的影片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線索,構建了《重逢》、《初見》、《守護》、《追尋》、《重生》、《不朽》6個篇章。

三星堆考古-黃金面具
在2021年的三星堆考古發現超過500件文物,包括半張獨特的黃金面具,約28厘米高,已有數千年歷史,令網友大喊驚艷。同時,三星堆考古科技一樣受到網友關注。(圖片來源:Getty)

  導演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來展現三星堆6個新祭祀坑的發掘、提取、修復、保護等具體過程,同時讓觀眾彷如置身於考古發掘現場,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看到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和考古工作,亦對以有着獨特風格與神秘氣質的古蜀文明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從《又見三星堆》可看到,此次三星堆考古發掘集結了中國最先進,甚至是全球最頂級的考古發掘設備。

又見三星堆-考古艙-發掘現場
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罩住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這些「考古艙」既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也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的微生物、細菌等。(圖片來源:記錄片《又見三星堆》影片截圖)

  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之一是在三星堆遺址區內所搭建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考古大棚,其中涵蓋4個恆溫恆濕的玻璃考古艙、6個應急保護實驗室,讓出土的文物得到更周密的保護。

  此外,此片還詳盡地介紹了首次應用的3D打印科技、3D掃描、超景深顯微鏡自動載人平台等科技,在不損傷文物的情況下,在電腦中製成3D影像,透過3D打印技術製作出1:1的模型,再根據模型為文物製作硅膠保護套。在文物出土時,馬上貼上保護套及裹上石膏,避免文物因接觸空氣而氧化。

  延伸閱讀:「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又見三星堆-3D打印-高科技考古
以往文物出土通常會在文物外包薄膜、軟布,再用石膏固定。而此次三星堆考古首次應用3D打印科技、3D掃描、超景深顯微鏡自動載人平台等科技。考古工作人員用3D打印技術製成1:1文物模型,並據此製作硅膠保護套,盡量避免出土文物因接觸空氣而氧化受損。(圖片來源:Getty)

  然而,這次在三星堆3至8號祭祀坑中發掘出土的眾多文物,如土金面具殘片、青銅人面具、青銅神樹、精美象牙雕殘件、絲綢等500多件古蜀文明文物,豐富得讓人驚奇,不但令觀眾對三星堆文化的謎團更為好奇,也牽動起各大媒體,以至世界各地的歷史學家關注。

  大家一定不可錯過第2集《初見》,講述找到絲綢殘留物的過程。對專家們來說,絲綢雖小,但卻意義重大。不但填補了古蜀時期絲綢考古的空白,也實證了古蜀文明的輝煌,並且為三星堆祭祀形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又見三星堆-黃金面具
第2集《初見》中紀錄了考古工作人員在5號祭祀坑發現了一片「被揉皺的金箔」,經過逐步清理和細緻的復原後,才發現這是一塊做工精細、雕刻滿各種瑰麗複雜花紋的金面具殘片。(圖片來源:記錄片《又見三星堆》影片截圖)

  而在第4集《追尋》,攝製組將鏡頭對焦溯源象牙來歷的地質專家唐自華,他希望透過採用鍶同位素考古法(利用骨骼和牙齒中鍶同位素比值間的差異,追蹤動物過去的活動範圍和遷徙過程),解開象牙的來源之謎。第5集《重生》則可看到考古團隊如何盡力保護近300多根從7號坑出土的弱脆象牙,得以延緩被侵蝕的時間。

又見三星堆-青銅人面具
第5集《重生》還紀錄了3號坑發掘出目前體積最大的青銅人面具的出土情況。(圖片來源:紀錄片《又見三星堆》影片截圖)
又見三星堆-記錄樣品-青銅人面具
在展開修復前,考古團隊會先進行清理、記錄尺寸、重量、材質等信息外,每次取樣後都要記錄樣品的位置、比例並拍照留存,希望這些海量採集的信息都可為日後修復、研究工作提供堅實基礎。(圖片來源:紀錄片《又見三星堆》影片截圖)

三星堆|攝錄細膩的影像語言 凸顯考古匠人的堅毅精神

  導演運用細膩的鏡頭代替文字,將考古專家堅毅、充滿探索精神的立體形象躍然於螢光幕前——在千百倍放大的顯微鏡下,於泥土灰燼層中找到絲織品遺迹的文保專家郭建波;成功整體提取「神秘木箱」後高呼一句「解脫」的考古工作隊專家許延東;從遠古印記努力追查象牙來歷的地質專家唐自華。

  還有從事文物修復逾30年,希望兒子郭志成能子承父業的文物修復專家郭漢中等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考古專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一代代中國「考古人」嚴謹認真、尋根求真的偉大精神。

又見三星堆-文物修復師
郭志成(左)是正在修讀考古專業的研究生,他的父親郭漢中(右)是三星堆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師,從事文物修復30多年期間,令6,000多件青銅器、陶瓷器、石器和玉器等文物重現往日神韻。在父親的影響下,郭志成也希望成為一名文保工作者,並於暑期實習期間前往三星堆與父親共同完成了象牙提取的工作。(圖片來源:紀錄片《又見三星堆》影片截圖)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以開放式收尾,不但留下了觀眾對於三星堆的繼續期待,也暗示着三星堆將會繼續給人們帶來震撼,這個穿越數千年的故事仍在繼續。

  延伸閱讀:三星堆最大青銅神獸出土 造型罕見目前僅此一件

  延伸閱讀:三星堆祭祀坑確認商代晚期 兵馬俑驚現獨特「仰臥俑」

 

 

大阪世博中國館

大阪世博|四川率先辦活動周 重點展陳三星堆及大熊貓|走進中國館

2025-04-23
小紅書中美對帳

張維為:中美民間大對帳 加速中國文化復興

2025-04-23
陳貝兒-TVB無窮之路-無價之保-中國生態保育

《無窮之路II 無價之保》:不煽情卻更催淚 記錄「以生命守護生命」

2022-09-21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又見三星堆-紀錄片-四川-考古科技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解密古蜀文明 揭秘高科技考古

2022-09-27

25歲手作KOL 用500克黃金「神還原」三星堆面具

2022-01-23
三星堆

香港故宮 三星堆|戴金面罩人頭像

2023-09-20
香港故宮三星堆展覽

香港故宮三星堆展開幕 120件文物亮相 精彩不止最大金面罩

2023-09-27
1:51

「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2023-10-08
香港故宮三星堆

香港故宮 三星堆|古蜀文明重見天日 回顧近百年發掘過程

2023-10-07
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館新館

四川旅遊|三星堆新館打卡攻略 邂逅千年古蜀文明

2023-10-05
又見三星堆-紀錄片-四川-考古科技

紀錄片《又見三星堆》:解密古蜀文明 揭秘高科技考古

2022-09-27

25歲手作KOL 用500克黃金「神還原」三星堆面具

2022-01-23
三星堆

香港故宮 三星堆|戴金面罩人頭像

2023-09-20
香港故宮三星堆展覽

香港故宮三星堆展開幕 120件文物亮相 精彩不止最大金面罩

2023-09-27
1:51

「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2023-10-08
香港故宮三星堆

香港故宮 三星堆|古蜀文明重見天日 回顧近百年發掘過程

2023-10-07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2025-02-26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2025-04-12

影視時尚

金像獎2025|古天樂對決伍允龍朱栢康 梁雍婷韋羅莎再爭女配

2025-04-24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2025-02-26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2025-04-12

影視時尚

金像獎2025|古天樂對決伍允龍朱栢康 梁雍婷韋羅莎再爭女配

2025-04-24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2025-02-26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2025-04-12

影視時尚

金像獎2025|古天樂對決伍允龍朱栢康 梁雍婷韋羅莎再爭女配

2025-04-24
編輯推薦
大阪世博中國館

大阪世博|四川率先辦活動周 重點展陳三星堆及大熊貓|走進中國館

2025-04-23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2022-08-19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25-02-18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25-04-18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旅遊|雒城遺址 細看東漢戰亂與繁榮

2025-04-13
「甩底」原來與吃有關?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應別人卻臨時失約,這種「甩底」的行為的確要不得。

  「甩底」,在廣東話當中有失約、失信於人的意思,原來這個說法與廣東的飲食文化有關。

  在古時,廣東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湯時便會用到。然而,瓦煲時間用得長了,煲底因長期受爐灶之火所燒,變得脆弱;重複使用後最終可能底部脫落,那麼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傾倒出來,令原本餚煮的美食遭泡湯...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