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9-21
西方以美國為首,升級到金融資本階段,從地緣戰略改為幣緣戰略,幣緣戰略才是今天新冷戰、戰略對抗的主要內涵,而不是舊冷戰的地緣戰略。
溫鐵軍看美國瞄準中國廉價商品 大量產業資本獲利豐厚
當中美雙方有了(2001年之後)這個戰略合作關係,那時候歐元集團和美元集團的衝突正在激烈戰鬥中,還沒有打完,而中國正好以龐大的實體產業生產能力,不斷向美國提供最廉價的商品,幫助美國大量增發貨幣,擴充其金融資本實力,但同時不發生通脹。
這種美事,只有在中國和美國合作下,中國配合美國的條件,美國才能實現。同時,這繼續導致美國在金融資本階段的獲利,走向金融的全球化。於是,美國的實體經濟大量流出,流出去最好的地方、最能夠讓美國實體資產獲利的地方,就是中國。
為甚麼呢?因為中國在1998年後,大規模推進基礎建設。中國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最好、勞動力素質最高、紀律性最強、創造剩餘能力最大的國家。因此,這個時候美國的產業資本流進了中國。
美國為甚麼不願意走?因為它每年獲利20%以上,而中國把外滙賺回來後,再到美國的國債市場投資,每年獲利2%,相差是10倍。
延伸閱讀:溫鐵軍看中國威脅論由來 成功擊退亞洲金融風暴成關鍵
溫鐵軍看美國實體產業外流 國內就業率下降矛盾加劇
如此,你當然是「中美國」,當然是它的戰略夥伴,當然在支撑着美元金融資本的幣緣戰略,推進全球化,所以這時候(美國)沒有將中國當成主要敵人,這是正常的。
甚麼情況下出事呢?當美國的實體產業大量外流的時候,國內的矛盾開始加劇,因為就業率大幅度下降,國民的收入下降,中產階級在下滑,交稅減少了,而美國的債務卻在增加。
於是,美國設立債務鐘,但設立債務鐘也是擋不住的,因為這是內在結構問題。美國把實體產業轉移出去,國內又怎能增加就業率。於是,社會矛盾不斷加大,導致兩極分化。
從事金融資本的就業率,華爾街只有30萬人就業,但美國是一個3億多人口的國家;這就是它的主要矛盾了。也就是說,美國愈是把產業向中國轉移,中國就愈是成為它的主要競爭對手。
為甚麼呢?因為就業(機會)到中國來了。2002年大量資本進入中國,2003年中國變成FDI外商直接投資名列第一的國家,這個過程(發展)非常快。
當美國產業資本大量流入中國的時候,它本身的實體產業沒有投資。當時的投資都投進房地產了,2007年爆發次按危機,這難道不是一環扣一環嗎?2007年次按危機直接演化為2008年華爾街金融海嘯,美國的奧巴馬這時候已經意識到了。
溫鐵軍看奧巴馬洞察經濟危機謀改變 2008年遇金融海嘯阻礙變革
他在2008年競選總統口號是We can make change。Change甚麼?就是改變實體經濟。但他一上任做總統,正好遭遇到2008年金融海嘯。也怪不得他,任何人去當美國總統,都要面對着這樣一個實體經濟大幅度外移。然後國內沒有就業,再來是社會分化甚至撕裂。
面對這種矛盾,能不着急嗎?當然會着急,於是轉回到實體經濟,所以奧巴馬說我們能夠改變。大家說好,你幫我們改變,但他一上任,金融危機就爆發了,他只好使用大量救市錢給跨國金融投資集團,繼續維持金融資本全球化這一套。
然後它製造的貨幣,大量流入國際市場,60%以上的量化寬鬆所形成的流動性,進入國際市場。這樣反過來導致了美元在世界上的信用受到懷疑。最直接的影響是,大家發現原來美國也會發生金融危機,其次是金融危機鬧了半天,是靠增加流動性,然後向世界轉嫁代價,這是人人都看得見的。
在這個打擊之下,美國的金融資本繼續賺錢,維持着對全球各種各樣的原材料、能源、糧食、各種現貨和期貨交易地去炒作,然後讓它去賺,如此導致所有這些需要進口原材料的國家出現通貨膨脹。進口能源或者進口糧食的國家通貨膨脹。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大量進口的國家,中國叫它做輸入型通貨膨脹。(四之三)
(轉載自溫鐵軍踐聞錄/觀視頻工作室,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