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條問答題 讀懂英女王與香港的淵源

撰文︰華思齊

  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君主、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在英國時間2022年9月8日逝世,享年96歲。同年9月19日,國葬在倫敦西敏寺舉行。

  香港曾受英國殖民統治,港人對這位曾經兩度訪港的英國君主有不少印象。雖然香港回歸25年,但在不少地方以至大家的童年記憶,仍帶有這位故人的身影,還記得為什麼把英女王喊作「事頭婆」嗎?口袋裏的硬幣何時由「女王頭」變成洋紫荊?讓我們透過以下6條問答題,讀懂英女王與香港的淵源。 

1.為什麼稱呼英女王做「事頭婆」?

  在香港,很多人把英女王喊作「事頭婆」,有指這個稱呼是源自公務員團隊。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香港公務員屬於英國皇家聘用,英國君主是他們的老闆;六七暴動後,英國政府為表揚當時的香港警隊的表現,在1969年向警隊頒授「皇家」頭銜,成為「皇家香港警察」(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才刪去「皇家」二字)。

  而且,昔日的政府建築物、醫院及立法會等,都掛有英女王的照片,港英政府的公函抬頭亦有「On Her Majesty’s Service (為英女王陛下效忠)」等字句,加上硬幣、郵票等民生用品都印有英女王肖像,成為最常見的英殖民形象,上述種種原因,都令英女王成為不少人口中的「事頭婆」。 

2.香港有哪些地方以英女王命名?

  香港曾經受英國殖民統治逾百年,不少街道及地點均帶有殖民統治色彩:例如港島區的皇后大道(Queen’s Road)、上環皇后街(Queen Street)、皇后像廣場、已拆卸的皇后碼頭等,不過這裏的「Queen」不是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而是香港被割讓時期,統治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就連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公園等都以她命名。惟昔日華人的英語水平不高,翻譯官錯誤把代表英女王的「Queen」譯成「皇后」,以致鬧出不少誤會。

  此外,中環的租庇利街(Jubilee Street),乃記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命名;而中環的域多利皇后街(Queen Victoria Street)、堅尼地城的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則把維多利亞女王的名稱翻譯成「域多利」,單看中文會以為是兩個不同的人。

  而與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有關的地名,就有伊利沙伯醫院、伊利沙伯體育館、伊利莎伯大廈及伊利沙伯中學等。另外香港也有數處與英王相關的地點,包括以英王愛德華七世命名的京士柏道(King's Park Rise)、以英王愛德華八世命名的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及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等。

  延伸閱讀皇后像廣場與滙豐的「親密關係」

3.香港硬幣上的「女王頭」何時被洋紫荊取締?

你知道1993年推出的洋紫荊硬幣由誰設計嗎?原來是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由於香港轉換貨幣樣式過度回歸牽涉兩個主權國,需要機密進行,不能假手於人。(圖片來源:Getty)
你知道1993年推出的洋紫荊硬幣由誰設計嗎?原來是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由於香港轉換貨幣樣式過度回歸牽涉兩個主權國,需要機密進行,不能假手於人。(圖片來源:Getty)

  香港回歸之前,香港流通的硬幣,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印有英國君主的肖像。1864年,香港發行首批硬幣上便鑄有維多利亞女王的肖像,後來隨着時代更迭,先後換上英王愛德華七世、英王喬治五世、英王喬治六世,以及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的肖像;而硬幣上的帝王肖像,亦隨着歲月流逝變更,早期推出的硬幣,臉容會較年輕,後期推出的則較成熟。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香港逐步邁向回歸祖國,沿用多時的「女王頭」硬幣,亦開始被1993年推出的洋紫荊硬幣取代。目前「女王頭」硬幣仍是香港的法定貨幣,只是市面流通的「女王頭」已經買少見少。

  值得一提是,洋紫荊硬幣乃由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設計。任志剛曾經撰文提及此事,指由於轉換貨幣樣式牽涉兩個主權國,需要高度機密進行,當年只能親自接下設計工作。為讓市面流通的貨幣順利過度至香港回歸,他想到以洋紫荊來設計一個政治中立的圖案。當時他假裝要為即將成立的金管局設計標誌,向政府新聞處取得幾幀洋紫荊照片,並請人把一段包括了硬幣所需文字的文章以毛筆書法寫下,再由他以美勞剪貼方式設計成新的硬幣樣式。他直言事件中最感安慰的是設計獲得兩個主權國接納。

4.英女王來過香港幾多次?

1975年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在港督麥理浩(左一)陪同下,到了中環嘉咸街街市與檔主對話。(圖片來源:Getty) 
1975年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在港督麥理浩(左一)陪同下,到了中環嘉咸街街市與檔主對話。(圖片來源:Getty)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是史上外訪次數最多的英國君主,在位70年間訪問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曾經來過兩次香港,分別在1975年和1986年。

  她第一次訪港時,到過黃大仙的摩士公園、紅磡火車站、跑馬地馬場及葵涌貨櫃碼頭,更主動走入人群,腳踏高跟鞋參觀中環嘉咸街街市,並探訪了何文田愛民邨一戶居民,作風親民。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是歷史上第一位到訪香港的英國君主,作風親民的她當時到了剛落成的何文田愛民邨,與基層市民的家作客。(網上圖片)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是歷史上第一位到訪香港的英國君主,作風親民的她當時到了剛落成的何文田愛民邨,到基層市民的家裏作客。(網上圖片)

  英女王第二次訪港是《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之後兩年、即1986年。當時她剛結束了中國的訪問行程,來港出席了立法局大樓、滙豐銀行總行、香港理工學院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地舉辦的活動,並再次拜訪公屋戶,與沙田隆亨邨一個家庭近距離接觸。

當年英女王與鄧小面會面,聽到對方說中文,讓她有些緊張,後來經翻譯解釋,才知道鄧小平說「我作為一位中國的老人歡迎你的到來」,這逗得女王哈哈大笑。(圖片來源:Getty)
當年英女王與鄧小面會面,起初聽到對方說中文,讓她有些緊張,後來經翻譯解釋,才知道鄧小平說「我作為一位中國的老人歡迎你的到來」,這逗得女王哈哈大笑。(圖片來源:Getty)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是歷史上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英國國家元首,1986年10月訪華期間曾與被稱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見面,她與當時不同的中國領導人會面,期間亦到過萬里長城及西安兵馬俑等地參觀。

  延伸閱讀英女王訪華與鄧小平會面

5.英女王有兩個生日?

香港回歸前,港人可在6月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壽辰假期連放3日假,渡過一個長周末。(圖片來源:Getty)
香港回歸前,港人可在6月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壽辰假期連放3日假,渡過一個長周末。(圖片來源:Getty)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每年英女王生日,學生和打工仔都有假放。大家是否記得「英女王壽辰」假期在何時放取?有人說4月,又有人說6月。其實兩者都沒錯。

  慶祝兩次生日的傳統始於1748年英王喬治二世時期,11月出生的他鑑於英國冬季天氣不穩,決定把生日慶祝改到風和日麗的夏季舉行,開創了「二次慶生」的先河。

  在1960至70年代,大家會在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生日正日、即是4月21日放英女王壽辰假;及至80年代初,英女王壽辰假期改於每年6月放取,一般是6月第二或第三個星期六及緊接的星期一,有指這項改動,是為了填補復活節至聖誕節之間,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公眾假期。

  此外,每逢英國皇室的有喜慶事或特別日子,都會與同民樂放假,例如1981年7月29日時任英國皇儲查理斯與戴安娜結婚,港英政府亦跟隨英國把當天列為公眾假期。

6.英女王肖像每晚在電視出現?

以前香港的電視台不是24小時播放,每晚凌晨電視台收台時,旁白會讀出全日節目已經播映完畢,然後播放《God Save The Queen》音樂及英女王肖像跟觀眾說晚安。(網上截圖)
以前香港的電視台不是24小時播放,每晚凌晨電視台收台時,旁白會讀出全日節目已經播映完畢,然後播放《God Save The Queen》音樂及英女王肖像跟觀眾說晚安。(網上截圖)

  現時電台、電視台會在播放新聞前奏國歌。而昔日被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則會在每晚凌晨電視台收台時,播放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天佑女王》)及英女王的肖像相。熟悉香港歷史的研究專家鄭寶鴻接受訪時指,當年不少市民把片段當成「夠鐘瞓覺」的指標,看到英女王出現在電視才願意關燈睡覺。不過有關片段在80年代開始逐步取消。

2:09
豪華餅店、快樂餅店

香港老店|消失的半世紀餅店 你最愛吃哪款懷舊西餅?

2:18
東區海底隧道

香港隧道故事|東隧啟用疏導塞車 終極方案三隧分時收費抑或建第4條隧道?

志記鎅木廠及負責人王鴻權

香港老店|香港鎅木業最後一章 74年志記鎅木廠傳承珍惜大自然

8號風球牌和颱風下的路人

今次颱風為何叫「馬鞍」?「山竹」原來已被除名?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香港歷史博物館增3展覽「香港多面體」 看油尖旺發展 讀華僑葡人故事

《破·地獄》劇照

《破·地獄》|破地獄為超渡亡者還是慰藉生者?「跳油鑊」為何已很少見?

「建築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緣 設計山頂俱樂部 奪生涯首個國際獎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原是鯉魚門炮台 改名「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是回歸初心?

2:36

香港回憶鬼節篇|調景嶺因誰自殺變「吊頸嶺」?陰澳改名多得迪士尼?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