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9-16
公元258年,即三國時代的末期,在原漢代的定襄郡,(拓跋鮮卑)建立了第一座都城——盛樂城。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南面的和林格爾地區。我們也曾專程去到盛樂舊址,原城規模範圍,依稀可見。早成為農田的舊城址上,磚瓦陶器的殘片,俯首可拾。
陳萬雄尋盛樂城遺址 憶遊牧民族拓跋鮮卑建國為北魏
那次陪我去的是時為文物處副處長、今(2017年)乃局長的王大方先生(編按:王大方現為內蒙古文物學會副會長)。尚是冬天,殘雪片片,草木枯萎,大地蒼茫中帶有幾分蒼涼。向南望就是山西境的右玉縣,只隔着黃河河曲。
以盛樂城為中心,是拓跋鮮卑歷史的「代國」時期,歷時156年。代國時期的鮮卑人,不僅成了混融北方多種民族的部落聯盟,且與中原漢王朝的晉朝,有屬國的關係,並逐漸漢化。建起都城的鮮卑,已然突破了以往草原遊牧軍事聯盟的格局,具備了半農半牧的初期王國形態,在中國歷史上,為遊牧民族,開出了新局。
代國在公元376年亡於五胡十六國的前秦,十年後,前秦苻堅在著名的「淝水之戰」敗亡,拓跋珪在盛樂城復國,再南過河南,遷都到山西的平城,即現今的大同,國號為北魏。
北魏是中國歷史上由遊牧民族在中原地方,建立統一王朝之始。魏晉史學家逯耀東說遷都平城,是「拓跋氏部落從草原文化過渡到農業文化的象徵」。
北魏建國約一個世紀,六傳到了孝文帝。孝文帝遷到洛陽,推行「華化政策」,成為中國中古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
延伸閱讀:陳萬雄看拓跋鮮卑的歷史旅程 遊牧民族再闖農業文明新天地
陳萬雄讚賞北魏藝術發展 深遠影響石窟壁畫藝術
由盛樂,到平城,再到洛陽,標誌着拓跋鮮卑這個民族,從生活形態,到文化,到血統的階段性的蛻變,最後徹底融入中國文明和中華民族的大流中。這種蛻變是在一種刀光血影、驚心動魄的各種抗爭中兼文化互融中形成的。
北魏疆域雖然只及中土北部,但是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的其中一個王朝,它在塑造中國日後的歷史和文化,起過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制度創造和文化創新上,深深地影響了日後中國的發展。
唐初備為人稱讚的「府兵制」等制度,就是承襲和發展了原北魏的制度而成的。這種歷史事實和貢獻,我們不必訴之於抽象的論說,或鋪陳大史實。我們舉一些文物實例和可遊可賞的歷史名勝,就足以説明。
延伸閱讀:陳萬雄憶絲路之旅 難忘青海湖原野風光
世界聞名的敦煌石窟,是從北魏開始的,粗獷而自然的線條和顏色的壁畫藝術,看過後都不會忘記。到山西大同的雲崗和洛陽石窟,每站立在大佛面前,那種奪人心魄的造形和氣度,來過、看過多少次,內心都會震撼的。佛教雖始起於東漢,但在中國之大張其鼓、深入人心卻在北魏時期。(三之二)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陳萬雄《成吉思汗原鄉紀遊──另一種文明的體驗》,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