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8-20
新一輪清潔香港運動開始了!本周一(8月15日)起,政府銳然掃蕩全港衛生黑點,提升環境衛生和市容。清潔香港運動並不是新鮮事,1940年代已展開,至今逾70年,還記得從40年代至千鿋後的宣傳手法嗎?哪種方法最深入民心?
1950-60年代衛生環境惡劣 街上垃圾痰涎處處
清潔香港運動最早追溯至1948年,每年都會舉行為期兩星期的全城清潔運動,一直至1954年。不過,成效並不明顯。1950、60年代的香港,衛生環境惡劣,街頭巷尾都看到蚊蟲滋生、老鼠橫行,更有霍亂、天花等傳染病肆虐。
那年代,市民的衛生意識不高,經常隨處丟垃圾和吐痰,因此茶樓、茶居、冰室等食肆的牆壁上,都貼着「隨地吐痰得人憎,罰款二千有可能,傳播肺癆由此起,衛生法例要遵行」的通告,又在場內多個角落擺放搪瓷痰罐,叫人們不要四處吐痰。街上的電燈柱掛着給人們放死老鼠的鐵箱,街角經常看到吞雲吐霧的人,抽完煙便隨手將煙頭丟到地上。
70年代清潔香港運動追擊垃圾蟲 登報公開亂拋垃圾者資料
1959年至1969年,港英政府創作「平安小姐」的宣傳角色,又舉辦「平安小姐」選舉,鼓勵市民注意家居及公共地方清潔、防治蚊患及吃飯先洗手等,受到普羅市民歡迎。不過,要徹底改變人們亂拋垃圾的壞習慣,還是靠1970年的強硬嚴懲措施。
1972年,港英政府創造的小偷形象卡通人物垃圾蟲(Litterbug),是出自當時香港政府新聞處創作總監、英國插畫師許敬雅(Edward Arthur Hacker)的手筆。垃圾蟲變為了亂拋垃圾者的花名,並隨之展開大規模的清潔香港運動。
宣傳廣告中,出現人們追打垃圾蟲的場景,還有宣傳歌《垃圾蟲》的洗腦歌詞「垃圾蟲,垃圾蟲,製造垃圾損市容」,易記易明,更甚在報章上公開被捕「垃圾蟲」的資料和罰款,令大眾將「亂拋垃圾等於垃圾蟲」牢記心中。
為了不想做人見人憎的垃圾蟲,市民都自動自覺減少亂拋垃圾,街上的垃圾明顯減少了,渠口也不再堆滿雜物,香港的市容確實改善不少。
80年代怒目海報嚇窒垃圾蟲 90年代起清潔龍接任宣傳大使
除了垃圾蟲,清潔香港運動另一令人留下印象深刻是,1981年一張「亂拋垃圾、人見人憎」宣傳海報,配以一雙怒目而視的眼睛,提醒市民勿亂拋垃圾惹人討厭。當時又將最高罰款增至$5,000及入獄六個月,都收到明顯阻嚇作用。
1980年代後期,清潔香港運動改以關心和愛心為主題,標榜「清潔香港,人見人愛」,又利用宣傳歌曲《一於響應》鼓勵市民主動投入清潔運動中。
1990年代,宣傳大使垃圾蟲「退休」,改由清潔龍家族五位成員肩負重任。之後更以年輕的清潔龍阿德傳承家族的宣傳教育工作,尤其對小朋友潛移默化,灌輸注意清潔、環境衛生等信息。當時又經常定期舉辦大型清掃活動,範圍包括沙灘、郊野、海面和寮屋區等。
2003年3月,非典型肺炎(SARS)爆發,特區政府成立跨部門「全城清潔策劃小組」,制定改善措施。2009年,人類豬型流感爆發後,又再推行「全城清潔運動」。到了2015年推行「全城清潔2015@家是香港」運動,改善「三無大廈」的公共地方、私家街道及後巷的環境衞生,又積極清理海上及海岸垃圾,以及加強監察和打擊非法棄置建築廢料。
歷年來,經過清潔香港運動的推動下,香港的環境衛生和市容得到明顯改善。雖然坊間仍有不少些衛生黒點,甚至聳人聽聞的垃圾屋,但這正是代表清潔香港必須人人有責。除了政府的積極清潔環境外,我們也要做好本份,不要製造過多垃圾,並要妥善處理垃圾,並以身作則教導小朋友保持環境衛生的重要,讓香港保持整潔乾淨的市容。
延伸閱讀:盤點已消失的香港茶樓 你最懷念哪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