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6-05
在中國的秀麗山水之間,散落着成千上萬個傳統村落,不僅是中國獨有的風景,更承載了數千年自然變遷和文明發展的歷史,保存着先祖們留下的文化、藝術、技術,被稱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群。然而,面對時代發展的浪潮,這些傳統村落卻面臨消失危機,亟待加強保護。2012年起,中國將6,819個古村列入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建立掛牌保護制度,透過遺產活化、建立數字博物館等形式,守護這些寶貴的文明遺產。
中國傳統村落 面臨消失危機
中國著名作家馮驥才曾將中國古村落比喻為「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這並非杞人憂天,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村落大量消失,倖存數量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僅2000-2010年間,全國自然村就從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個,傳統村落首當其衝。
2012年開始,中國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分五批將6,819個傳統村落列入保護名錄,建立掛牌保護制度,進行就地保護、活化利用,覆蓋52萬棟歷史建築和民居、3,380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
606個古村 入駐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2018年4月,一個特殊的博物館在網絡上悄然出現——中國傳統村落數字(意為數碼)博物館,透過3D實景、音頻、影片等形式,展現各個古村的獨特風貌,至今已有606個古村落入駐這個特別的博物館,覆蓋中國31個省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一級巡視員董紅梅表示,希望透過數字化手段,留住國人心中的鄉愁,令更多年輕人了解「我們從哪裏來」。
江蘇省淮安市龜山村,已有逾千年歷史,環境清幽,民風淳樸,曾地處運河漕運要道,盛極一時,有「千年龜山裏,淮上第一村」的美譽,南宋以後逐漸衰落,於2014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在尊重自然風貌及歷史傳承的基礎上,龜山村探索「文旅融合」的活化方式,投入3,700萬人民幣啟動專項工程,建成龜山民俗館、龜山石屋民宿樣板區等一批傳統生態文化項目,連續多年舉辦民俗文化節、非遺風箏文化活動,保護文化遺產,又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石屋,是龜山民宅的代表,以傳統石屋改建的民宿,保留了古樸風情,屋內冷氣、電視機等現代家居設備也一應俱全,成為龜山村旅遊的一大特色。
傳統村落保護典範 千戶苗寨開闢「西江模式」
遠在西南內陸的貴州,共有724個村寨列入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數量居全國第一。
2015年,貴州政府第一個出手,發布《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寫明每年會撥款不少於1.5億元用於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資金。
同年,貴州省黔東南州傳統村落,對消防系統進行「升級」,對超過30戶以上的連片木質結構房屋應用消防常高壓系統,此後連續7年未發生過火災事故。
貴州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有超過2,000年歷史,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觀賞和研究價值的吊腳木樓建築群,被譽為「苗族發展史詩」。
為保護和傳承苗族文化遺產,西江苗寨於2008年啟動旅遊開發,新建和改善了停車場、污水管道網絡等基礎設施;2009年至2017年,推出飛歌、苗繡、銀飾鍛造等28個文化展示活動,成功打造文化旅遊品牌,並帶動當地居民擺脫貧困。2009年,西江苗寨旅遊收入僅為1.79億元,10年後就增長到74.5億元,當地農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700元增長到2019年的超過2.2萬元。
為更好地平衡旅遊發展與古建保護,雷山縣人民法院於2021年10月發布全國首份《傳統村落司法保護令》,包括禁止繼續新建、擴建不符規劃的建築物或構築物,禁止違法佔用耕地建房。
透過旅遊開發保護傳統村落,帶動當地脫貧的方式,被稱為「西江模式」。西江苗寨,也被視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典範之一。
延伸閱讀:中國古鎮最多的地方 原來是這兩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