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3-08
來自湖南山區的瑤家女江夢南自小雙耳失聰,但卻堅信自己不是弱者。她不單憑着讀唇學會了「聽」和說,更克服了旁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一路考上清華大學博士,創造了世人眼中的奇迹。2022年3月,江夢南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發高燒一星期 江夢南的世界變靜默
江夢南1992年8月出生在湖南宜章縣莽山的瑤族家庭。
小夢南剛出生和其他孩子無異,但半歲時她得了肺炎,高燒整個星期才退下來,此後家人發現她變得很「木納」,跟她拍掌、搖鑰匙甚麼的都沒有反應。
父母心感不妙,在隨後的近一年裏,他們帶着小夢南四出求醫,走遍各地大小醫院,可是得出的結果都是小夢南已完全失去聽力,也治不好,戴助聽器亦不會有作用。
在當時條件下,有醫生也認為小夢南完全聽不到聲音,也很難學講話了,便勸家人不如讓小夢南早點學習手語。

那時父母確實有點灰心了,但就在將要放棄之際,一次小夢南玩耍時皮球滾遠了,她着急下咀裏竟發出像「媽」的含混求援聲音。小夢南的這一聲打破了近一年的靜默,也令父母重燃希望。
既然治療無望,父母鐵下心來走言語康復的路;他們要讓女兒學習用讀唇來「聽」,也就是通過看唇舌動作來理解別人的語言,並藉着模仿口型和聲帶震動來學習說話。相比學習手語,如果能夠「聽」和說,小夢南將更能好地融入社會。
感受聲帶震動學發聲 江夢南艱難學說話
但要走言語康復的路,對小夢南和父母都很不容易。爲了掌握言語康復的方法,母親自費接受特了特殊教育老師的培訓,並拿到宜章縣第一張資格證書。
「每天在家就是這樣子抱着她,然後她背對着我,前面一塊鏡子,我就在後面跟她說話,她從鏡子裏面可以看到我的口型,又從鏡子裏面可以看到自己的口型。」媽媽說。
小夢南還要反覆撫摸父母的喉嚨來感受每個音節的聲帶震動,再不斷模仿和練習。每學一個音節,父母要重複示範成千上萬次,小夢南練習的次數還更多.......。
終於小夢南掌握讀唇和說話發音技巧,兩、三歲之後,她雖然吐字仍有點不清晰,惟總體言語能力已和同齡小孩已相差不遠;她還熟練掌握了拼音,亦比同齡孩子識更多字。有了這基礎,小夢南終於可以入讀普通學校,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課。

如果學會「聽」和說,是靠爸爸媽媽的幫助,那到了上學階段,江夢南靠的就是自己的堅韌。
在小學課堂上,她需要看着老師的口型來「聽課」,惟要全程跟上老師語速幾乎是沒可能,何況老師有會還背對着大家說話。所以大部分時候,她都是靠看黑板筆記,回宿舍後再自學趕進度.....。
雖然如此,小夢南還是展現了學霸級能力。小學四年級之前,她一直是班級前三名;四年級結束後,她用暑假自學了五年級課程,然後直接跳讀六年級。
而在學習過程中,她也學懂了樂觀地面對自己的聽障、學懂了感恩幫助她的老師和同學。
為更早適應社會 江夢南小學畢業便離家
小學畢業後,江夢南請求父母讓她到百多公里外的郴州市上重點中學,「因為我知道自己聽不見,更需要比別的孩子更早地去適應外邊的社會、外邊的世界」。自此,她離開父母的庇護,開始住校生活。
當然,獨立的新生活裏,除了如以往一樣的「聽課」和學習阻礙,江夢南還有很多旁人想像不到的困難要克服。她曾說過這樣一件事:聽不到鬧鐘響,住校又沒有父母叫起床,她睡前只好把手機設置好鬧鐘,並調成振動,然後靠着意志,一整夜把它抓手裏不鬆開......。

江夢南說自己從小就生活在「hard(困難)模式」的環境裏,時間長了,一切都變得尋常。
2011年,江夢南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她想去離家更遠的地方看看,於是報讀了東北的吉林大學藥學專業。
其實江夢南自小想當一名醫生,只是長大卻知道自己的聽力是不能學醫的,所以她選擇了跟醫學最接近的藥學。
在大學裏,江夢南表現依然優秀,連年拿到獎學金,還在本科後繼續升讀碩士課程;她用英文發表的論文被錄入國際權威數據庫。
江夢南:不要降低對我的要求和標準
江夢南也收穫了更多的友誼,在課餘時間,她喜歡和同學朋友們交流,一起看電影,一起去KTV聚會,「唱歌不是目的對嗎?大家在一起開心就好啊」。
江夢南身上永遠帶着一份自信,還有一份真誠和善意。
2018年,江夢南如願成為清華大學的博士生,瑤家女靠讀唇考上博士的勵志故事傳開後,她成為不少傳媒的採訪對象。
「我從來沒有因為聽不見,就把自己看成了一個弱者。我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千萬不要因爲我聽不見,降低了對我的要求和標準」她接受訪問時說。

目前江夢南仍在藥學科研的道路前行,為國家研出力。「我希望能夠在自己研究的領域裏面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發明.......如果還能夠對其他人,對這個社會有用的話,那我的個人價值也就實現了。」
2022年3月,江夢南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辭說:「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麼不同尋常。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最後再補充一句,江夢南考上清華博士之後,已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她再不用生活在無聲世界裏。能夠聽到聲音了,大家都希望她能活得更精彩,在學術更有成就。
延伸閱讀:80後美女教授研發智能無人艇 彭艷改變海上「遊戲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