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0-02
1852年的秋天,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湼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獵時,無意間在松林中撿到了一本殘破、皺巴巴的《現代人》雜誌。
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其中一篇題為《童年》的小說吸引了。
屠格湼夫發現一一
小說的作者是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他對作者的才華十分欣賞。
回去後,屠格湼夫就四處打聽這位作者的住處和情況。

延伸閱讀:李焯芬人生導航 感激三個人
他後來得知,這位作者兩歲喪母、七歲喪父,是由姑母一手撫養的。
為了生活,他離開校門後便去了高加索部隊當兵。
屠格湼夫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達了他對作者的欣賞和肯定。
姑母隨即寫信告訴了在軍中的侄兒:
「你的第一篇小說引起了很大的回響,連大名鼎鼎、寫《獵人筆記》的大作家屠格湼夫都稱讚你。他並且說:『這位年輕人如果能夠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無可限量!』」
延伸閱讀:李焯芬人生導航 失敗的定義
這位年青的作者在收到姑母的信件後,欣喜若狂。
他本來只是因為生活苦悶而信筆塗鴉、打發心中的寂寞而起寫文章來,並無當作家的念頭,但因為當代名作家屠格湼夫的賞識,他心中的火焰一下子就被點燃了。
因為別人的讚美,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價值。
於是,他一發不可收拾地寫下去,並最終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作家。
他,就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的作者一一托爾斯泰。

延伸閱讀:李焯芬:磨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
【問心.發心.修心】
別人的欣賞,加上自己的奮鬥,成就了一個美好的人生。
而你呢?
有沒有讚美過別人?
又有沒有試過因為別人的讚美而找到自己的價值?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李焯芬《心耕》,標題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