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1-24撰文︰潘少權 張藝謀和鞏俐,可以說是改革開放40年來最具名氣,亦最受歡迎的導演演員,他們所導所演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秋菊打官司》等,既有票房,亦有口碑,而且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可說是一個時代的標籤。 他們的電影,千言萬語,追求自我的表達,超越現實世界的框框條條。 他們戲內戲外,情真情假,撲朔迷離。這一張相片裝起怪臉、那一張照片談笑自若,既宣示他們情真意切一面,亦打破多年影藝界的框框條條。 照片攝於1992年3月美國好萊塢,當年張藝謀執導、鞏俐主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獲提獲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圖片來源:Getty)
每日一詞 壞過凱婷 網絡潮語是新生代的語言,有些甚為有趣,「壞過凱婷」就是其中之一。 到底「凱婷」是何人?為何80、90後會以凱婷作為一個比較好與壞的標準? 「壞過凱婷」一詞是起源於一篇過氣的網絡潮文,帖文中一名「愛鬥壞」的中一女生自稱是凱婷朋友,而且號稱「中一女仔最壞就是我和凱婷」,在校內亦會被經常「扣分扣至負分」,所以就自覺是一名壞學生。 由於帖文當中的作者以及凱婷都是同樣的壞,所以後來如果想形容一個人行為很壞,網友們就會打趣道「壞過凱婷」,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