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機械臂能在艙外「爬行」 它比國際太空站的更強?

編輯︰許可

  中國3名太空人乘神舟十二號進駐天宮,他們的其中一項任務,是在天宮機械臂協助下,出艙展開設備組裝和測試。其實天宮機械臂也是中國航天人的精心傑作,它不單「舉重若輕」,更能在艙外「爬行」,靈活移動。但是,這科幻感十足「中國臂」會比國際太空站的更強嗎?

天宮機械臂設7個關節 模仿人類 

  不少人對天宮機械臂的認知,就是安裝在天和號核心艙上的一組像手臂的設備,惟這還不算是完整答案,因為除了天和號核心艙的一組外,在稍後升空、將與天和核心艙對接的問天實驗艙,也會有一組機械臂。

  先說一下核心艙上的「主臂」。根據各方資料,這組機械臂長10.2米,能承載25噸重量(超過天和號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的重量)。它採用「七個自由度」構造,這可以理解為有7個用作仰俯、迴轉等姿態控制的「關節」,其中「肩部關節」3個、肘部1個、腕部3個。

天宮機械臂的「手」,結構或許與大家想像中的很不一樣。(網上圖片)

  這機械臂可以最大程度地模仿人類手臂活動,且精度極高,操作高度智能化,可以用作艙外狀態監視、搬運貨運飛船的大型貨物,甚至捕獲懸停的飛船或艙段、把已對接的艙段整「搬」到另一個停泊口等。

  機械臂亦會協助太空人進行出艙活動。這次神舟十二號任務中,太空人就會「站穩」在機械臂輔助上,出艙工作長達6小時。

 兩臂合體 天宮機械臂增長至15米

   另外,天宮上的機械臂還有一個大眾覺得很「神奇」的功能,就能在太空站上「爬行」。

  簡單來說,太空站的機械臂伸長之後,前端的「手」會緊握一個固定裝置。之後機械臂末端就會與「肩部」分開,並變成另一隻「手」,前移和緊握第二個固定裝置。就此,機械臂兩端互相交替、互為固定裝置,一步一步地在艙外轉移位置,甚至不同艙段,這類移動方式就有如毛蟲的爬行。

  也因為機械臂能「爬行」,它的活動範圍可以更大,「伸手可及」的地方更多。

天宮機械臂能在艙行「爬行」,其活動範圍甚至可以達到其他艙段。(網上圖片)

  如果機械臂還不夠長呢?剛才曾提及日後發射的問天實驗艙也有一臂機械臂,這組機械臂這時或能「伸出援手」。

  問天的機械臂也是「七個自由度」構造,但相對較短,只有5米左右。它既可以獨立操作,更可以完全脫離本身的固定裝置,與天和核心艙上的「主臂」相連接,雙臂合體組長達15米的「長臂」。

  在天宮太空站開始建設之際,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發布了一段名為《太空炫舞中國臂》的短片,裏面用動畫方面展示天宮機械臂如何「爬動」,還有它雙臂合體和把托舉太空人出艙活動的畫面,看得網民們直呼「太牛了」、「太科幻了」。

  那機械臂能爬動是中國的「獨門武功」、「中國臂」已全面超越國際太空站的機械臂嗎?

期待天宮機械臂與太空人一同亮相

   和中國天宮大空站一樣,國際太空站有不止一組機械臂,而大家相對熟悉的,是美國使用的「加拿大臂2」(以往的「加拿大臂」是安裝在穿梭機上,已經退役)。這組由加拿大太空總置設計的機械臂,在太空站的裝配和保養上扮演着關鍵的角色。

   其實運作多年的「加拿大臂2」也一樣會「爬行」,而且它的長度達到17.6米,載重達到116噸,這些數據都比天宮機械臂更強,所以把目前的「中國臂」說成世界第一,不夠實事求是。

  當然,天宮機械臂在一些方面有後發優勢,特別是「爬行」轉移位置後的抓握能力,據報比「加拿大臂2」要強。

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3位太空已在2021年6月17日升空,他們將是天宮機械臂的第一批使用者。(圖片來源:getty)

  另外,天宮的15米長機械臂,已比國際太空站上歐洲機械臂的11.3米,以及日本的9.9米勝一籌,說它能躋身世界第二,或許較為貼近事實。

  目前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3位太空,已乘神舟十二號飛船進駐天宫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艙,大家都期望着他們和天宮機械臂同框亮相。 

  延伸閱讀:中國航天科技的代表 「天宮」與國際太空站差距大嗎?

習近平與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

中國航天團隊訪港 展出嫦娥五號帶回月球樣本

神舟十二號飛船 成功對接中國太空站核心艙

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成功 3名航天員奔赴中國太空站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