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潮|專訪漢服香港:當香港年輕人遇上傳統華夏服飾

編輯︰豆子
撰文︰星落

  香港有一班漢服愛好者,不但熱愛漢服,將漢服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更組織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袍」,成立團體「漢服香港」,身體力行在香港推廣漢服,宣揚傳統華夏文化。漢服由以往被認為是「古裝cosplay」,到現在獲得愈來愈多認同,「漢服香港」可謂功不可沒。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漢服-C-漢服香港-1
漢服香港曾獲邀參與奧海城新年園遊會的漢服文化體驗,吸引不少市民參加。(圖片來源:由漢服香港提供)

   「同袍」是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相的稱呼,出自《詩經・秦風》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約10年前,香港一班同袍透過互聯網結識、交流研究漢服的心得。他們在2013年籌辦漢服香港,隨着參加者愈來愈多,團體漸具規模,開始有正式活動,成員於是在2017年向政府申請成為註冊社團,現時約有300位成員。除了交流穿漢服的心得,平時聚會也會進行各式各樣與漢文化相關的活動,例如一起去茶室品茗、逛博物館等。

  延伸閱讀【漢服潮】讓古裝成為潮流 風靡年輕人的漢服文化

  延伸閱讀【漢服潮】復興華夏文化 漢服KOL的一場漢服婚禮

  延伸閱讀【漢服潮】今年流行哪種漢服?認識不同朝代漢服 教你穿出個人風格

  延伸閱讀【漢服潮】因地制宜 3個在香港穿漢服的日常技巧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漢服-C-漢服香港-3
深水埗曾舉行漢服遊行,漢服香港的成員紛紛盛裝出席。(圖片來源:由漢服香港提供)

深耕細作 讓更多香港人認識漢服

  「漢服香港」4個大字,聽起來有點陌生,但或許不香港人都曾在街上見過身穿漢服的人。每年11月22日為「全球漢服出行日」,漢服香港於2018年加入響應活動,在香港舉行首次「漢服出行日」,當日80位身穿全套漢服的參與者,浩浩蕩蕩由尖沙咀乘搭渡海小輪到中環,成功引起關注,也讓不少原本只會默默喜愛漢服的人知道,原來香港也有志同道合的同袍朋友。

  化名「十八」的漢服香港活動策劃人在受訪時指出,香港愈來愈多人認識漢服,同時也有更多人開始對漢服感興趣:「近年有不少機構邀請我們合作,團體自2018年起曾到訪近20所中學及大專院校,展示漢服和讓學生試穿,也提供剪紙、香包製作等漢文化工作坊,讓更多年輕人親身體驗漢服文化。」除了在學界的推廣工作,漢服香港近年亦獲邀參加大型活動,例如深水埗節大巡遊、奧海城迎福園遊會的漢服文化體驗等。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漢服-C-漢服香港-8
漢服香港最可愛的同袍,是這位與媽媽一起穿漢服的「漢二代」,有著傳承的意義。(圖片來源:由漢服香港提供)

 

欠古迹與文物 在香港復興漢服的困難

  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傳統服飾,由於漢服曾出現斷代,因此復興有一定難度,而在香港更有許多先天限制,增加研究和推廣漢服的難度。

  「香港不像內地到處都有古迹文物,亦欠缺漢服和相關歷史文物的權威,因此我們較難獲得相關資訊,成員需要不時到廣州或深圳參加交流和文化體驗活動,向內地權威、學者獲取最新資訊,在推廣漢服文化的工作上,也是向內地友好組織取經。」

  延伸閱讀兩會倡設漢服日 一套服飾蘊藏幾多文化遺產?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漢服-C-漢服香港-4
漢服香港於2018年舉行「漢服出行日」,成員穿著漢服由尖沙咀坐船到中環。(圖片來源:由漢服香港提供)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漢服-C-漢服香港-6
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相稱呼對方為「同袍」,出自《詩經・秦風》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圖片來源:由漢服香港提供)

  十八解釋,漢服的資訊日新月異,例如新發掘到的古墓,裏面的文物可能會為漢服的考證提供新線索,或者推翻以往的認知。因此她和許多香港的漢服愛好者經常會透過各種渠道獲得最新資訊,例如定期參考內地漢服專家撰寫的資料。 

  內地其中一個漢服權威組織「中國裝束復原小組」曾於2019年應香港機構邀請,來港分享重現古代服裝的研究心得,原定2020年初亦會在港舉行「原.美──大型漢服復原匯演」,雖然因疫情一再延遲,但一眾漢服愛好者均對此難得的機會引頸以待。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漢服-C-漢服香港-5
茶文化是傳統中華文化,成員穿著漢服到茶室品茗。(圖片來源:由漢服香港提供)

展望漢服在香港的未來

  經過多年默默耕耘推廣漢服,漢服香港的工作已初見成果。

  十八指,近年愈來愈多年輕朋友加入,也少了人誤會漢服是「古裝cospaly」、「漢朝的衣服」或認錯漢服是和服、韓服。他們未來的目標,是繼續提高香港社會對漢服的接受程度,她說:「愛好漢服的朋友為甚麼不敢穿漢服出街?很多時是害怕被人笑、被注視,這種尷尬的感覺,與周邊的目光,以及社會對漢服的認知與接受程度有關,這是我們仍要努力的地方,我們希望可以減少大家對漢服的奇異目光。」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漢服-C-漢服香港-7
漢服香港曾在學校舉行工作坊。(圖片來源:由漢服香港提供)

  現時香港仍有一些地方視漢服為「奇裝異服」而拒絕穿著漢服的人進入,當中包括著名的仿唐建築佛寺。在懷抱遠大目標的同時,十八有個小心願:「志蓮淨院是個很美麗的地方,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穿著漢服進去古式園林,感受當中的文化氣色。」

  漢服的歷史源遠流長,各朝代的剪裁特色不盡相同,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和搭配漢服,在香港穿著漢服又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下一篇,資深漢服愛好者十八將會分享她的寶貴心得。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

中國文化|廣州嶺南印象園 「凸」字形屋頂背後蘊藏的嶺南文化

漢服潮|因地制宜 3個在香港穿漢服的日常技巧

中國旅遊|秦皇島景點盡覽古今中外文化 遊歷山海關遺迹 打卡最孤獨圖書館

1:46

漢服潮|復興華夏文化 漢服KOL的一場漢服婚禮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