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6-05
近幾年,電動車的發展是大勢所趨。華為、小米、百度這些看起來與「造車」毫無關聯的巨頭企業都爭先恐後入場。與傳統汽車不同,電動車可以說是「軟件定義汽車」。科技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無疑是希望藉助自身技術優勢,在這個新興市場分一杯羹。那科技和互聯網企業加入之後,會造出什麼樣的電動車?
華為智能電動車 改良三大問題
以華為為例,今年4月下旬,華為推出了幾款電動車,包括其與小康股份旗下電動車塞力斯合力開發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以下簡稱「智選SF5」),以及與北汽集團新能源車品牌極狐合力推出的阿爾法S華為HI版(以下簡稱「阿爾法S」)。車型具備幾個特點。
第一,致力改良充電和續航問題。
電站少、充電慢、續航不足,這些是電動車一直以來的短板,亦是消費者最擔心的問題,華為利用累積數十年的電子電力技術不斷進行改善。「智選SF5」通過增加發動機增程器,令純電續航里程達到180公里,電不夠時用增程器燒油發電,綜合續航里程可以超過1,000公里。「阿爾法S」則採用快速充電系統,充電10分鐘,最高可續航近200公里。
第二,完善自動駕駛系統。
「阿爾法S」採用華為的鴻蒙OS系統,自動駕駛等級可以達到LV3(自動駕駛根據自動化程度分為0至5級,3級即是有條件的自動駕駛)。根據網民的評測影片,遇到交通燈自動剎停或啟動,禮讓行人,變換車道......這些操作都能夠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穩定運轉;車輛還能自動探測前方行人車輛,並適時對車主發出提示;理想情況下,可以通過無人駕駛於市區連續行駛1,000公里。
第三,汽車的操作系統愈來愈智能化。
導航、視頻、音樂、通話之類的服務,可以在其他設備和車輛座艙之間流暢轉換。比如,一個人正在用手提打視頻電話,進入華為電動車之後,通話會自動無縫切換至車輛顯示屏上。
華為電動車一經推出就備受關注,「智選SF5」在推出兩日之後訂單量就破3,000架,外界更是看好後續發展。當然,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華為並不是自己獨立造車,而是與各大傳統汽車企業合作,在芯片、操作系統、語音、高精地圖、大數據、自動駕駛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
延伸閱讀:中國智能汽車積極產業化 2025年50%新車自動駕駛
電動車成趨勢 科技互聯網紛紛投入
正如前文所講,科技和互聯網企業投身汽車行業已經成為大趨勢,華為並非特例。
今年3月,百度與汽車製造商吉利達成合作,利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技術支持電動車的研發,計劃最遲於2024年推出首款車型。3月底,小米亦宣布正式進入智能電動車領域,表明未來10年將投入100億美元發展新能源汽車。除此之外,騰訊屢次投資蔚來汽車,阿里巴巴則出資與小鵬汽車合作。市場上必然會出現愈來愈多樣的智能化汽車。
除了各大企業相繼加入,國家層面亦積極布局電動車的發展。中國政府早前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體銷售量的20%,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充電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亦在不斷完善當中。
消費者看好,大企業發力,國家布局,幾個重要因素相加,電動車代替傳統汽車成為主流,相信已經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