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5-06
王大珩是中國光學的奠基人,他帶領團隊在艱難環境中,研發出大型電子顯微鏡、高精度經緯儀等大批戰略設備,填補國家光學設備的空白,而上世紀60年代研發「兩彈」期間,近距離拍攝核爆火球、用以推算爆炸威力的高速攝影儀,更是王大珩的代表作。
王大珩用1.4萬斤小米創辦儀器館
王大珩留英10年,在掌握了製造光學玻璃的技術後,在1948年回到仍戰火紛飛的中國,並在1949年3月輾轉到了東北解放區,籌建大連大學應用物理系,並出任系主任。
延伸閱讀:放棄博士學位到玻璃廠打工 光學之父王大珩為了甚麼?
1950年秋天,王大珩突然接到大學同窗、時任中國科學院行政秘書長的錢三強來信,讓他到北京一趟。兩人見面後,錢三強開門見山地問:「大珩,還想做光學玻璃嗎?中科院要建立一個儀器館,我想推薦你去挑這個擔,你願不願意?」
王大珩當然願意,馬上答應下來。第二年的2月,他領到了籌建儀器館第一筆「經費」——1,400萬斤小米。又過了兩年,用小米換得物資所建造的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在長春正式成立,這就是全國首屈一指的「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長春光機所)前身。
為國家需要 王大珩轉攻國防光學
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王大珩帶領團隊煉出了第一塊光學玻璃,結束中國沒有光學玻璃的歷史;他們做出當時所稱的「八大件一個湯」,亦即大型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萬能工具顯微鏡、多倍投影儀、大型光譜儀、晶體譜儀、高精度經緯儀、光電測距儀等8種有代表性的精密光學儀器,以及一系列新品種光學玻璃。
當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全面封鎖,王大珩研製出的每一件儀器,對中國科技發展來說都具有開創意義。
上世紀60年代開始,王大珩因應國家需要,把工作重心轉向國防光學技術。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需要在接近爆心的地方布置高速攝影機,以精準記錄爆炸火球直徑與時間的關係,藉此推斷原子彈的威力。王大珩這時親自上陣,在沒有經驗、沒有參照物的情形下,研製出中國第一部核試靶場高速攝影儀,為這重要時刻留下珍貴資料和影像。
王大珩倡「863計劃」獲鄧小平重視
隨後中國研製人造衛星,王大珩被任命為衛星地面設備組組長、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1975年,中國發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該項目對衛星上安裝的對地觀測相機提出極高要求,既要達到較高分辨率,還要經得住自震動,王大珩和同事們沒日沒夜加班攻克難題,最后如期完成任務。當衛星返回地面時,中國人首次成功地看到了清晰的衛星圖像。
除了光學領域外,王大珩還為中國整個科學戰略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86年3月,他與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4位科學家聯名上書鄧小平,建議中國必須全面追蹤世界高科技的發展,並立即制定發展高科技計劃。該建議得到鄧小平重視,並拍板落實,也就是後來改變中國的「863計劃」。
王大珩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成就、「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等眾多榮譽,但這些榮譽仍難以總結他為中國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延伸閱讀:中國院士館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王大珩